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图片 > 018 柳下惠坐怀不乱(第1页)

018 柳下惠坐怀不乱(第1页)

018

柳下惠坐怀不乱

《诗经·小雅》中有一首题作《巷伯》的诗,作者是宫廷中被谗言所害而遭阉刑的“寺人”(小官),因满腔怨愤无可发泄,便写了这首诗,并提醒在位者知戒。大经学家毛亨在注释这首诗时说:“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由此可见,柳下惠以其人格赢得了世人的信任和尊重,并影响及于后世。

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姓展禽,字季,封于柳下,谥号“惠”。柳下惠是古代的清高廉洁之士。历史上将柳下惠与伯夷并列,称为“夷惠”。伯夷也是一位高士。孤竹是殷商时的一个诸侯国。孤竹君死后,两个儿子(即伯夷和叔齐)不是争位,而是相互让位。两人先后逃走,躲在首阳山里采薇而食。汉代扬雄在《法言·渊骞》中说:“‘其为人也,奈何?’曰:‘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曰:‘是夷、惠之徒与?’”张衡在《西京赋》中用了当时的一个时髦的名词——佛教的“桑门”(即沙门,佛僧)做比喻,说:“展季桑门,谁能不营?”像柳下惠这样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人,有谁不想围绕着他而住在一起呢?

据说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攻鲁,他曾劝说齐国退兵。在《论语》《荀子》中,对柳下惠是很称颂的。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在鲁国当狱官,三次被罢官。欲求不黜,唯有枉道。有人同他说:“你为何不到别的国家去呢?”他说:“如果按照正道去为君王做事,到哪里可以不被罢官呢?我若能为歪道去做事,又何必离开我的父母之地呢?”

《论语·卫灵公》:“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盗窃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的廉洁,但不举荐他,不与他共立于朝。”

《荀子·大略》:“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家里很穷,衣服很破烂,就像挂在身上的鹌鹑,毛斑尾秃,褴褛不堪。有人问他:“为何不去做官呢?”他说:“如果诸侯简慢于我,我是不会在他面前称臣的;如果大夫对我傲慢,我将再也不见他。你看柳下惠所穿的衣服,同看门的下人一样破烂,也没有人怀疑他,不是司空见惯吗。争夺私利就像得到了爪甲,而失去了手掌。”

柳下惠坐怀不乱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画像。原石出土于清同治年间,早已流散国外。画面分两层,本图在第二层之左。

孟子称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为圣人之道平调顺适的一个类型。《孟子·万章》曰:“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隐逸)而不怨,厄(困苦)穷而不悯(哀怜)。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你)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裸露)于我侧,尔焉能浼(弄脏)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

常“与乡人处”的柳下惠,不枉道事人,有自己的原则,只有这种心地坦荡的人,才能“坐怀不乱”。

所谓“坐怀不乱”,是形容一个作风极为正派的君子,为了帮助受害的女性,即使将她抱在怀里,也不会做出越礼的行为。在嘉祥画像石中,表现这一题材的画面,是刻一女子躺在树下,树上的鸟儿正在下视,说明那女子已经无力行动;有一只远去的野兽,又说明是在荒野之中。一个头戴高冠的男子俯身抱那女子,身后挂着的衣物告诉我们,所救的是一个饥寒交迫的人。上有榜题,仅刻“柳惠”二字。画面虽不复杂,但刻画者已能熟练地运用环境衬托所要表达的主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