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夏朝的青铜礼器很少有纹饰,而郑州三座窖藏坑的铜器
属于迄今发现最早的商代有纹饰青铜重器,铜鼎上的兽面饕餐纹和良渚古国玉器的神人兽面纹高度相似。
在上古,青铜器非常贵重,一般只有发生战乱或仓皇逃命时才会挖坑掩埋。郑州商城这三座窖藏坑并不符合“逃亡藏宝”的特点:掩埋得非常从容,器物摆放整齐,且伴随着一些仪式性工作。
比如,张寨南街窖藏有大小两件铜鼎,为了让两件鼎的口沿一样高,操作者还特意把大鼎底部的地面挖低了一些;向阳厂和南顺城街的窖藏不仅数量多且码放整齐,坑内地表还进行了整理,有铺设木板和撒朱砂的痕迹;南顺城街窖藏坑分两层,底层埋了几件完整的陶器,
南顺城街窖藏坑出土铜鼎及拓片17
发掘报告没有详细介绍。本书认为,
第二层才放置青铜器。
这不会是逃难之前埋藏宝物的行为。“逃亡藏宝”一般出现在王宫或贵族生活区内,但郑州商城的三处窖藏都在主城墙外侧,地势高,视野好,逃难者不会在如此醒目的地方埋藏宝物。所以学者多认为它们是商王举办祭祀的产物,而祭祀的对象可能是地神或天神。18
这三处窖藏以青铜器为主,只在张寨南街窖藏坑中埋入少量兽骨和人骨,另外两座没有任何人畜遗存,只有器物O对此,这少量兽骨和人骨应该是有意放
置的,可能代表了从人牲、牲畜献祭到器物献祭的过渡。
这种摆放器物并埋藏祭祀的活动,在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曾有先例。
比如,距今8000年前,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的祭祀坑,就埋有陶器、玉器和石器,其中有体型非常大、没有实用价值的石斧,完全是礼仪用途;】95000年前的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也有埋各种陶“筒形器”的祭祀现场,到4000多年前,屈家岭文化已演变为石家河文化,但仍在埋葬大量陶塑小动物和人偶献祭。
郑州的铜器窖藏坑距离商朝开国200余年,朝野上下的人祭活动曾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而此时,商王居然开始尝试不杀人、不杀牲的祭祀活动,这着实让人难以理解。按照商人的观念,如此奢华的祭祀物品不搭配一些人牲,肯定属于“暴殄天物”。
但就在早商与中商之交,即商朝开国200年左右时,某位商王可能曾试图改革人祭宗教,用埋葬器物献祭代替杀人和杀牲。这场革新运动的另一个表现是,王宫区锯制头盖骨的工作场戛然而止,大量即将完工的成品被投入壕沟埋葬,似乎商朝上层一夜之间皈依了“不杀人”的新宗教。
变革来得很突然,但仍有先兆可寻。
埋设器物的献祭方式,曾出现在商人遥远的南方据点盘龙城商城。在王家嘴聚落,有H6和H7两座只埋葬器物的祭祀坑,埋有铜器、陶器和玉石器,属于盘龙城文化五期,比郑州商城向阳厂和南顺城街窖藏约早六七十年。这应当是商人征服者受到当地土著文化(屈家岭和石家河文化遗存)的影响。盘龙城商人的墓葬有人殉,但人祭和随意杀人(灰坑葬)的现象很少--这是和中原商人比较大的差别。
盘龙城这一支征服者可能和郑州王室联系密切。在郑州商城曾发现有湖北特征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残片,20很可能就是盘龙城征服者向王都输送了制陶工匠的缘故。可以合理推测,受盘龙城商人贵族的影响,某位商王突然接受了不杀人的埋祭理念,开始推行宗教革新,这才有了郑州城外的青铜器窖藏以及被掩埋在壕沟中的头盖骨堆积。
几乎和这场“埋祭改革”同时,商王室内部爆发了激烈冲突和战争。结果,早商极盛时代终结,不仅郑州和偃师商城,各地大大小小的商城也相继沦为丘墟,如垣曲、东下冯、盘龙城等。郑州商城内应该还维持着一个惨淡的朝廷,举行过几次埋祭仪式,但已经失去对王朝的控制力。这段萧条期属于郑州商城第四期。2】
《史记?殷本纪》记载,在商朝第十王仲丁时期,王朝发生了“九世之乱”,此后连续五代(九位商王)王族兄弟或叔侄不停内战,商朝从而中衰:“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但史书记载很有限,不清楚到底是王室的哪些成员发生了争斗。
结合考古发现的青铜器窖藏坑,有可能是仲丁或者其父亲太戊(第九王)发起“埋祭改革”而引发了内战和萧条:改革派朝廷在郑州商城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坚持人祭传统的反对派则在外地重新建都,与郑都商城分庭抗礼。双方的内战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改革派被彻底消灭。
《史记》记载,自商汤开国,商朝一直在“亳”建都,到第十王仲丁“迁于藏”,第十二王河亶甲“居相”,第十三王祖乙“迁于邢”,接连三次迁都皆发生在“九世之乱”前期,可见当时商朝上层的斗争和内战动荡。但这些都城地名目前还难以和考古发现的商城准确对应。
发生九世之乱的中商可能持续近百年时间,这期间,另一座疑似都城小双桥商邑出现。似乎是出于对“埋祭改革”的敌意,这里的人祭活动不仅格外多,而且残酷。
中商:残忍小双桥
在郑州商城西北约14公里处的小双桥村,有一座巨大的人工土台。当地人传说,它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坟冢,名为“周勃墓”。
1989年,当地村民在“周勃墓”以西数十米的农田耕作时,挖出了一块鞋盒大小的立方体青铜框,上面铸着兽面和复杂的花纹。幸运的是,它被捐献给了考古部门——考古专家这才发现,原来“周勃墓”的年代比周勃要早一千多年。由此,这座中商时代的城邑终于被揭开了面纱。22
九世之乱后,郑州商城逐渐被毁弃,小双桥成为商王朝几乎唯一的繁华都邑。和郑州、偃师商城相比,小双桥的聚落规模要小一些,留下的文化层也比较薄,说明使用时间不太长。23
上古时代的小双桥,东侧紧邻一片巨大的湖泊湿地,考虑到偃师和郑州商城的东部也是湿地,看来商人选择都城时有东面临水的习惯。
对“周勃墓”的钻探勘察发现,这是一座中商时代的大型夯土建筑,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40米,夯土高9米以上,顶部可能有过宫殿,有被焚毁之后的红烧土堆积。新石器时代以来,还从没有发现过这么高大的夯土台基——良渚古城虽然有更大的人工堆筑土台,但没有经过逐层精细夯打。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它创造的纪录也未被打破。没人知道当时的商王为何要建造这座巨大土台。或者这么说,即便在国力衰微的时代,商人仍会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小双桥考古发掘最集中的地区在“周勃墓”夯土台基的西侧。这里有宫殿建筑和大量祭祀坑遗存,被划分为“宫殿区”和“祭祀区”。其实,两者是混合纠缠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
考古工作者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一些宫城墙的遗迹,夯土墙基宽度只有4米左右,推测是长和宽均为300米左右的宫城。此外,没有发现更大的城墙遗迹,所以小双桥还不能称为“商城”。
截至目前,宫殿-祭祀区的发掘面积不太大,基本局限在南北200米、东西100米范围内,从南到北被分为四个发掘区(IV、V、VIII和IX),有若干夯土建筑基址,还有柱洞、石柱础等,但由于后期破坏严重,难以复原出建筑原貌。
小双桥宫殿区的特点是有大量的人祭坑和随意抛掷的尸骨。看来,这里是郑州商城“埋祭改革”对立面的大本营,是商朝内战的胜利者,商朝的人祭文化也因此传承了下去。
有些人祭坑尸骨太多,发掘报告称之为“丛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