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满洲实录》卷8,《清实录》,第1册,第420页。
⑤《满洲实录》卷8,《清实录》,第1册,第418页。
八年(1634年)四月初六日,清太宗册封汤古代、阿拜、巴布泰等太祖妾室所生诸子时,其称谓亦是“父汗诸小福晋所生诸子”①,满文作“hanamaibuyafujisabanjihajuse”②。
至于身份最低的侍婢级别,由于目前所知资料有限,其称谓尚不明确。如前文所述,根据《满文老档》天命五年(1620年)三月初十日条,清太祖的妾室塔因查举发后宫大福晋行为不端。其中,主人公塔因查原为太祖的“小妻”,满文作“buyasargan”,后来“以举发故,着加荐拔,陪汗同桌用膳而不避”,并被《满文老档》称为“ajigcfujin”③,意思也是“小福晋”。④此处“小妻”(buyasargan)是否即是侍妾的称谓,尚不明确。
综上所述,以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清太祖的后宫主要分为嫡室、侧室、妾室、侍婢四个等级,其中嫡室一般同时只有一位,可以由侧室内扶正,有“元妃”“继妃”“中宫福晋”“大妃(大福晋)”等称呼,亦可简称为“福晋”。侧室后世多称为“侧妃”,当时则称为“侧福晋”,亦可简称为“福晋”。妾室与侍婢后世多称为“庶妃”,其中妾室在当时被称为“小福晋”(buyafujin),侍婢可能被称为“小妻”(buyasargan)。
表2-2清太祖后宫分类
类别位分大类位分称呼附注
嫡室统称“福晋”
大福晋(ambafujin)
侧室侧福晋(ashanfujin)简称为福晋时常加前缀
妾室存疑⑤小福晋(buyafujin)疑似又作(buyafujin)
侍婢不入“福晋”小妻(buyasargan)
————————————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上册,第73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内国史院档(缩微胶卷)》,第1盘。
③谨按,目前已知在康熙仞《奏销档》中,曾经有过用“ajigefujin”一词代替“buyafujin”的例子。故目前认为两者可能是同一身份。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7册,第85、86页;第19册,第47、48页。
⑤谨按,目前对于小福晋是否属于福晋的范围,定宜庄曾经指出:“这些后妃虽然也有正、侧或高下之分,但在身份上,却一概被称为‘福晋’,在《老档》中常将她们并称为‘fujinsa’即‘众福晋’,而与庶妃绝不混同。”可参见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9页。但是,以康熙朝《奏销档》的使用情况来看,小福晋是否被统称为“众福晋”(fujisa)似乎并不一定,亦未必与“庶妃”一词严格区分。太祖时期的后宫还秉持着北方民族的传统,常见有“寡妇再醮”“收继婚”等行为。例如,太祖的第二位嫡妻继妃富察氏,原本是太祖堂兄弟威准的继妻,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威准阵亡后被太祖收继,之后更立为嫡室。
第二节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后宫主位的制度流变
清太宗皇太极继承其父的大汗地位,其后宫也基本延续了嫡室、侧室、妾室、侍婢四个等级。同时,清太宗时期亦有新的发展,即在嫡室和侧室之间,又形成了一个“并嫡”等级。这种等级的差异,依然可以从不同妻妾所生育之子所获得的待遇来进行逆推。
表2-3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后宫等级差异
类别皇子①生母待遇
嫡室所出第一子豪格继妃乌喇纳喇氏旗主亲王入八分
并嫡所出
第九子福临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皇帝
第十一子博穆博果尔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领主亲王入八分
侧室所出第五子硕塞侧妃叶赫纳喇氏领主郡王晋亲王入八分
妾室所出第四子叶布舒庶妃颜扎氏未入八分康熙年间晋辅国公
第六子高塞庶妃纳喇氏未入八分康熙年间晋镇国公
第七子常舒庶妃伊尔根觉罗氏未入八分康熙年间晋辅国公
侍婢所出第十子韬塞庶妃某氏未入八分康熙年间晋辅国公
其中,孝庄文皇后原为“西宫福晋”,后被封为“西侧福晋”“庄妃”,懿靖大贵妃原为“西大福晋”“贵妃”。以嫡室唯一的视角来看,她们均不属于嫡室,但是她们所生之子都获得嫡室所出之子的待遇,与侧室所出之子迥异。学者们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多妻并嫡的制度,而这种多妻并嫡的情况也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