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清代后妃的品阶 > 第2章(第2页)

第2章(第2页)

——————————

①谨按,清太宗诸子之中,第二子洛格、第三子咨博会、第八子均早夭,故未列入。表格中史料整理自《爱新爱罗宗谱》《宗室王公世职章京表》简明全册》《宗室王公世职章京爵秩袭次全表》《星源集庆》。

太宗朝逐步形成的。

天聪年间,首先出现了“备三宫”或“三福晋”之说。①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清太宗迎娶蒙古扎鲁特部贝勒戴青之女博尔济吉特氏作为“东宫福晋”,即后来的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其迎娶之理由,在《满文老档》中有如下记载:“汗已立有中宫福晋、西宫福晋,唯东宫未立福晋。故选其优,遣人往聘此福晋。”②原文满文作:“handedulimbaifujin,wargifujinbi,dergifujinakübihe。tuttuofisainbesonjomebifi,terefujinbeganaburedeganabuha。”③其中“中宫福晋”满文作“dulimbaifujin”,直译为“中间(中室)福晋”,可以看到太祖朝制度的延续,而“西宫福晋”满文作“wargifujin”,直译为“西边福晋”,“东宫福晋”满文作“dergifujin”,直译为“东边福晋”。其后文原注明确指出,“非好多娶,乃拟按例备三福晋也”④,原文满文作“sargandeamuranigaihanggewaka,dorobeginimeilanfujinbeyongkiyakischengge。”⑤直译为“并非是喜欢(多)娶妻,(而是)于礼(理)⑥考虑,齐备三位福晋”。由此处三福晋并称且均称“福晋”而不称“侧福晋”来看,“三宫”中三位福晋的地位可能十分接近。而由“于礼(理)考虑”一词可知,当时清廷已经把“备三宫”或“三福晋”作为“合礼(理)”情况。至于这种“备三宫”或“三福晋”的理论是如何在清廷中形成的,是受到汉地王朝所用儒家经典影响,或是受到“三宫六院”等民间俗说的影响,还是受到满蒙传统上多妻并后制度的影响,则不可确知。⑦

崇德元年,清太宗改国号为清,改汗王为皇帝,清廷的各项制度都参照中原王朝做了新的变化,而后妃制度的变化即形成了“崇德五宫”。

——————————

①谨按,有学者提出,在“备三宫”之前,天聪三年(1629年)时已经有“二宫妃”之说。可参见张杰:《皇太极“东宫妃”改嫁史事考》,《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2期。其史料源自《太宗文皇帝实录》卷5天聪三年闰四月丙辰“中宫皇后之母科尔沁国大妃”条,但是《满文老档》中并未提及此事,故而存疑。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第618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第877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第618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第877页。

⑥谨按,满语中,“doro”一词有礼仪、道理两种含义,此处翻译皆通。

⑦谨按,定宜庄认为,这种三宫制度以及之后的崇德五宫制度,均是清代宫廷从满蒙旧俗的并后制度向汉地王朝嫡庶分明发展的表现。参见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第61页。张杰则认为,迎娶东宫妃只是因为清太宗扩建汗王宫的缘故。见张杰:《皇太极“东宫妃”改嫁史事考》,《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2期。

崇德元年五月十四日,清太宗颁布旨意,“制定汗之福晋、女儿格格、女婿名号”。《满文老档》汉译本称:“汗之清宁宫正宫大福晋为国君福晋,东关雎宫福晋为东大福晋,西麟趾宫福晋为西大福晋。东衍庆宫福晋为东侧福晋,西永福宫福晋为西侧福晋。”①原文满文作“hanigenggiyenelhebooidulimbaiambafujinbegurunicjenfujin,dergihüwaliyasundoronggobooifujinbedergiambafujin,wargidagosinibooifujinbewargiambafujin,dergiurgunibooifujinbedergiashanifujin,wargihuturinggabooifujinbewargiashanifujinscmbi。”②直译为“将汗之清明平安宫(清宁宫)的中间(中室)大福晋称为国主福晋,将东面和谐有礼宫(关雎宫)的福晋称为东大福晋,将西面根本仁爱宫(麟趾宫)的福晋称为西大福晋,将东面欢乐宫(衍庆宫)的福晋称为东侧福晋,将西面有福宫(永福宫)的福晋称为西侧福晋”。分为“国主福晋”“大福晋”“侧福晋”三个等级。

崇德元年七月初七日,清太宗正式对五宫后妃进行册封,并于初十日颁布册封诏书。此次册封与之前五月份的定名有所区别,除清宁宫国主福晋外,其余四宫均被赐予封号以及“妃”的名号。《满文老档》汉译本称她们为“东宫关雎宫大福晋宸妃”“西宫麟趾宫大福晋贵妃”“东宫衍庆宫侧福晋淑妃”“西宫永福宫侧福晋庄妃”,③原文满文却分别称为“hancikiambafujin”“weshunambafujin”“ijishnfujin”“fujinng”,④直译为“近处大福晋”“尊贵大福晋”“淑顺福晋”“端庄福晋”。即分为“国君福晋”“大福晋”“福晋”三个等级。

侧室、妾室和侍婢方面,以目前已知资料来看,与太祖时期相差不大。如根据内国史院档案记载,太宗庶妃纳喇氏在顺治十一年七月薨逝,在其祭文中,即以世祖顺治帝的口吻称她为“皇考之小福晋”⑤,原文满文作“buyafujin”⑥。而在康熙朝的档案之中,提及太宗后宫中有“小福晋”(ajigefujin),应该即“buyafujin”的别称。另外还有“格格”(gege),地位在小福晋

————————————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木满文老档》,第20册,第705页。谨按,此汉译本为今人翻译。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第1017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20册,第731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阁藏本满文老档》,第18册,第1063—1065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详编》,下册,第320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顺治朝满文内国史院档《缩微胶卷》》,第3盘。

之下,亦是对妾室的称呼。至于侍婢一级,由于在顺治十八年时已经正式承认其妾室身份,故而在后世档案中逐渐与妾室混同。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月十三日,太宗的庶妃奇垒氏在慈宁宫薨逝。她生前的位分等级是“格格”,因其闺名为“德恩”(den),所以当时的档案内将她称为“德恩格格”(dengege)。在办理其丧仪的过程中,遗留下来不少档案,其中一些内容反映了太宗时期后宫主位等级的区别。

档案内记载,庶妃奇垒氏薨逝后,内务府原打算按照服三十匹缎格格之等级为她办理丧仪,而圣祖康熙帝对庶妃奇垒氏的位分记忆出错,想要将她按照顺治十七年(1660年)时薨逝的一位太宗小福晋(aiigefujin)的先例办理丧仪。为确定庶妃奇垒氏究竟是格格级还是小福晋级,圣祖康熙帝特地让内务府去咨询原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图巴以及慈宁宫内苏麻喇姑等高级妇差。得到的回复为:

原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图巴称:“太宗时之小福晋系呼为小福晋,德恩格格系呼为德恩格格,(两者)并不相符。”

苏麻喇妈妈、哲库讷妈妈称:“德恩格格非系福晋,系称格格。小福晋者,系自太宗时已呼其为小福晋,福晋①之管领下有人三十对,服三十匹缎。德恩格格虽已分有管领,(却只有)人二十对,服二十匹缎。起居服用均未及福晋,只系格格等级。”②

由此可见,即使同处庶妃或妾室等级之中,具体位分等级不同,身份差异亦十分明确,绝不混同。这也显示出当时清廷后宫位分等级制度愈益严格化。

2-4康熙时期后宫位分等级

类别位分大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