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巴黎,总是带着一种不确定的情绪。
白天和夜晚的界限逐渐模糊,清晨的阳光还算明亮,傍晚却往往骤然冷清。街角的咖啡馆,椅子依旧摆在户外,却少有人停留。风吹过梧桐树,落叶在石板路上翻滚,和行人的脚步声混在一起,像是某种轻快的乐曲。
我靠在窗边看着外面。暖气已经开了,玻璃上因为室内外的温差而蒙上了一层雾。我用指尖在雾气上写下今天的日期,然后轻轻抹掉。
离她来巴黎,还有二十九天。
我很少为某个人倒数。可自从她发来那条消息后,我却忍不住每天在日历上画叉号。
“巴黎,下个月我或许可以过去一趟。你那时有空吗?”
她写得小心翼翼,像怕惊扰到我。几天后,她又一次确认:“不会打扰到你吧?你不会太忙吧?”
一连串的消息,字里行间都是克制的谨慎。
我看着屏幕,心口却一阵阵发热。
我回:“当然。这个时间很完美。”
可真正想说的是:无论什么时候来,我都会等你。
我们之间的联系,从未真正中断。
她总喜欢在旅途中给我发照片。
有一次,她在挪威旅行,拍下一道摆盘精致的料理:深色的盘子里,鱼肉切得薄薄的,旁边点缀着亮眼的莓果,看上去像一幅画。
她在文字里却写道:
“看起来很好,其实味道怪怪的,不算好吃。”
语气里没有失望,反而带着几分调侃,好像要把这份小小的落差也分给我。那一刻,我仿佛也坐在她对面,看着她皱着鼻尖,然后笑着摇摇头。
而有时,她会发来自己在家做的料理。
那天,她传来一张照片:白色的盘子里,一份奶油意大利面堆成柔和的弧度,酱汁浓稠,旁边还点缀了一小枝绿叶。
“最近迷上了做意大利面,说不定能当个好厨师。”
字里行间带着自豪,像个等着被夸奖的孩子。
我忍不住笑出声,几乎能想象她一手拿着手机拍照,一手还握着锅铲,厨房里满是蒜香与奶油的味道。
我总会顺着她的话题聊下去,问她用了什么酱,苗条煮了多久,再讲起我在巴黎吃过的类似料理。
这些对话总能从食物延展到很远:聊到巴黎的生活,聊到某个城市的味道,聊到深夜独自下厨的心情。看似琐碎,却在不知不觉间,把我们之间的距离一寸一寸拉近。
比如她会发信息问:“你还在追那部漫画吗?最新一话太夸张了。”
她会推荐综艺片段,问我是不是也笑到停不下来。
她总记得我的喜好,而我常常只是慢半拍地回应。
更让我意外的,是她对我的快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