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周世宗柴荣率领大军征讨西蜀,蜀主孟昶慌了神,赶紧派使者王立中带着求救信去南唐搬救兵。可王立中运气太差,返程时被后周大将向训的巡逻兵抓了个正着,直接押解回京城请世宗发落。柴荣一看求救信,气得火冒三丈,当场下令把王立中斩了,随后就召来赵匡胤,商量着趁机征讨南唐。朝堂上定下主意后,便开始紧锣密鼓地挑选将领、检阅士兵,选了个好日子准备出兵。这事先搁一边,咱们先说说另一边的事。
且说陶三春自从受封宫内官职后,心里一直记着太后和皇后的恩宠。她把当初陪嫁过来的几个使女,都挑了王府里靠谱的家将许配了,每天让一对夫妻轮班在身边当值,又另外找了四个机灵的小丫鬟,负责房里的日常杂事。那些嫁了家将的使女,陶三春没让她们闲着,规定每月初三、初六、初九这几天,都要集中练习弓马枪刀,还根据她们的本事高低给赏赐,就是为了激励她们好好学武艺。
她常对着这些女眷说:“我受太后和皇后的大恩,封了检点这个职位,可不是普通的身份。我总想报答这份恩情,所以才让你们尽心尽力学武艺。万一宫里将来遇到什么意外情况,咱们也好有办法保平安,就算只能尽到臣子万分之一的力,也不算辜负恩宠啊。”从那以后,每逢初一、十五,陶三春必定进宫朝见太后和皇后,每次去都能得到不少赏赐。又因为她从小没了母亲,便认了赵王赵弘殷的母亲杜老夫人当干娘,和贺金蝉、杜丽容、韩素梅这些姐妹以姑嫂相称,几人脾气相投,来往得十分密切。那时候杜丽容已经和赵匡胤成了亲,小两口日子过得和和美美,杜丽容的贤惠也越来越受人称赞。
有一天,杜丽容的母亲褚氏从老家来了,杜丽容赶紧摆了酒席招待。想起陶三春和自己关系亲近,便派家将拿着帖子去请陶三春过来,一起热闹热闹。家将去了没多久,陶三春的轿子就到了。杜丽容和韩素梅赶紧出门迎接,把陶三春请到内堂坐下。
陶三春刚坐下,就笑着问:“嫂嫂今天叫我来,是有什么好事情呀?”韩素梅在一旁答道:“是丽容姐姐的母亲褚老夫人来了,所以请妹妹过来见个面,一起吃顿饭。”陶三春一听,连忙说要见褚氏。丫鬟赶紧去把褚氏请了出来,两人一见面,都愣了一下,心里各自打起了小算盘。
陶三春盯着褚氏看了两眼,心里嘀咕:“杜嫂嫂长得那么好看,皮肤白净,眉眼秀气,怎么她母亲是这副模样?脸上皱纹多,手脚也粗糙,看着就像常年干重活的农妇。难道杜嫂嫂是从小抱养的?不然亲母女怎么差这么多?”
那边褚氏也在打量陶三春,心里同样犯嘀咕:“郑恩那汉子是出了名的英雄,现在又当了郑王,身份尊贵得很,怎么会娶这么个媳妇?脸长得不算丑,但那双脚也太大了,穿着鞋子都显得笨重。莫非是小时候指腹为婚,没法子改了?不然以郑王的身份,怎么也得找个标致的大家闺秀啊。”
两人心里想归想,面上还是客客气气地见礼。陶三春先开口:“褚老夫人是长辈,理应请您上坐,让我给您行个礼。”杜丽容赶紧在旁边拦着:“妹妹你现在是太后身边的臣子,有爵位在身,身份尊贵。我母亲哪能受你的礼?可不能按寻常的长幼来论规矩。”
褚氏这辈子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力气大,听两人互相谦让,一时兴起,想着要在陶三春面前显显本事,也让她知道自己这个“长辈”不是好惹的。她撸起袖子,上前一步就想把陶三春抱到上首的椅子上,可手一碰到陶三春的胳膊,就觉得像碰到了一块大石头,怎么使劲都挪不动半分。褚氏这下可慌了,眼睛瞪得溜圆,呆呆地看着陶三春,半天说不出话来——她活了这么大,还从没碰到过力气比自己大这么多的人,更别说还是个女子。
韩素梅见场面有点尴尬,赶紧打圆场:“两位既然都这么客气,不如就按宾客的礼节来,各自行个常礼就好,不用这么拘谨。”两人听了这话,才算解了围,各自行了个四福礼,然后一起坐下。丫鬟端上茶水,喝完茶后,酒席就摆了上来,几人按年龄顺序坐好,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气氛才算热络起来。
咱们再说说赵匡胤这边。这天,赵匡胤正和郑恩、高怀德、韩令坤、李重进等十几个兄弟,在巳牌时分(大概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一起聚到了府里。赵匡胤端起酒杯,笑着说:“皇上已经下了诏书,要征讨南唐。咱们兄弟几个,今天可得好好喝一场,尽兴而归。”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在一旁打趣道:“今天郑王嫂嫂也在杜家赴宴,不知道郑哥你要不要跟着去征讨南唐啊?你得早点跟嫂嫂说一声才好,要是嫂嫂不许你去,我们就一起写个文书,帮你告病假,省得你为难。”
郑恩一听就急了,梗着脖子说:“兄弟你别开玩笑!二哥(赵匡胤)都要去,我怎么能不去?咱们兄弟并肩作战这么多年,哪能到了关键时刻掉链子?”
高怀德的弟弟高怀亮也跟着说:“我早就听说郑王嫂嫂武艺高强,力气也大得很,今天正好有机会,咱们不如请嫂嫂出来,跟咱们比一比,也好见识见识她的本事。”
赵匡胤听了,忍不住笑了:“你们可别小看三春,她可一点都不怕人。要是你们输了,可别觉得丢人啊。”说完,就吩咐丫鬟去请陶三春出来比箭。
陶三春那边接到消息,也不含糊,赶紧派家丁回自己府里,把十个最会射箭的女眷叫来,又把自己常用的那张弓和几支箭也取了过来。没过多久,陶三春就领着一群女眷来到前厅,先给赵匡胤行了个礼,然后问:“王兄叫我来,是有什么吩咐吗?”
赵匡胤故意板着脸说:“明天皇上就要下旨出兵征讨南唐,我们几个商量着,想推荐妹妹你当先锋,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陶三春扫了一眼在场的众人,见大家都憋着笑,心里就知道是在开玩笑。她微微欠了欠身,语气不卑不亢地说:“各位兄长就别取笑我了。不是我胆子小不敢去,只是咱们第一次出兵征讨南唐,要是让一个女子当先锋,传出去南唐那边肯定会笑话咱们中原没人了。而且我现在有宫内的职务在身,太后也希望我能留在京城,我不能违背太后的心意。还望各位兄长体谅。”
高怀德听了,忍不住称赞:“嫂嫂这口才,不卑不亢,我们可比不上。早就听说嫂嫂箭术高超,今天既然来了,可一定要露一手,让我们开开眼啊。”
陶三春笑着说:“我也就是刚学没多久,哪敢在各位兄长面前抢先?还是请各位兄长先射,我跟着学学就好。”
于是赵匡胤等人就按顺序轮流射箭,每人射五支箭,看看谁的本事高。不一会儿,众人都射完了,有的中了两支,有的中了三支,其中高怀德最厉害,五支箭全中了靶心;赵匡胤、郑恩和高怀亮也不差,各中了四支。
陶三春先请褚氏坐在旁边观看,等众人都射完了,她让人在原来的靶位后面又隔了一百步,立了一个新靶。然后笑着对褚氏说:“老夫人,您也来试试?看看您的箭术怎么样。”
褚氏刚才被陶三春的力气惊到,正想找机会扳回点面子,一听这话,立刻来了精神,站起身说:“好啊,我就试试,让你们看看我的本事!”她挑了一张自己觉得顺手的弓,对着新靶拉满了弓,“嗖嗖嗖”连射五支箭,最后数了数,中了三支。褚氏心里有点得意,觉得自己这成绩不算差。
接下来就该陶三春了。她拿起自己的那张弓,手指搭在箭上,眼神一下子变得专注起来——这张弓是她特意让工匠打造的,比普通的弓沉了三成,一般人根本拉不开,可在她手里却像玩具一样。只见她拉弓、瞄准、放箭,动作一气呵成,“咻咻咻”五支箭射出去,四支正中靶心,还有一支虽然没中靶心,也紧紧贴在靶心旁边。
射完后,陶三春又让带来的女眷们轮流射箭,有意思的是,这些女眷竟然没有一个放空箭的,最差的也中了一支,看得在场的男人们都忍不住点头称赞。
男女比箭结束后,丫鬟们端上大杯的酒,众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连那些女眷也都得到了赏赐的酒。正喝得高兴,高怀德又想起刚才的玩笑,故意对陶三春说:“明天圣旨下来,郑王兄去不去打仗,可得听嫂嫂你的主意。要是你不许他去,我们就一起写文书,帮他告病假,保准皇上准假。”
陶三春一听,脸色就沉了下来,放下酒杯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国家有战事,当臣子的却找借口不去,这像话吗?你教人行不善,还想煽动军心,我明天就进宫告诉太后,按军法处置你!”
高怀德没想到陶三春真生气了,赶紧站起来赔罪,旁边的人也都跟着劝:“高兄就是喝多了胡说八道,嫂嫂别往心里去,就饶了他这一次吧。”赵匡胤也赶紧打圆场:“贤妹别生气,看在我的面子上,就别跟他计较了。”
陶三春看众人都求情,脸色才缓和了些,说:“以后别再说这种不合规矩的话了。”说完,就带着褚氏和那群女眷往后堂去了。众人看着她们的背影,都忍不住感慨:“郑王嫂嫂真是有本事,又懂规矩,咱们可不能小看她。”
褚氏跟着陶三春进了后堂,一坐下就忍不住夸赞:“陶娘娘你可真是女中豪杰!刚才要是没有你,那些男人肯定把我们女人当草芥一样看待,哪会这么客气?”
陶三春笑着说:“老夫人您的力气也不小,刚才射箭也中了三支,他们也不敢欺负您的。”
褚氏听了,想起自己以前在家乡跟人比力气的事,正想跟陶三春细说,杜丽容在旁边看在眼里,怕母亲说出什么丢人的事——褚氏年轻的时候,曾跟村里的汉子比摔跤,把人摔得鼻青脸肿,这事要是传出去,难免让人笑话。杜丽容赶紧给褚氏使了个眼色,褚氏愣了一下,才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随后,杜丽容让人重新摆了酒席,几人又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喝起酒来。
前厅里,赵匡胤等人还在喝酒。赵匡胤放下酒杯,神色严肃起来:“明天就要出兵江南了,可咱们对南唐的地形一点都不熟悉。我有个主意,想跟四五个兄弟一起,在出兵之前,让家丁赶着一百多匹好马,咱们假扮成贩马的商人,去金陵城里卖马。这样一来,咱们既能摸清金陵城的城防情况,看看有没有能攻城的缺口,也能了解一下城里的动静,为以后攻城做准备。你们觉得这个主意怎么样?”
众人一听,都觉得这主意好,纷纷点头称赞。几人又商量了一下细节,比如谁负责扮成首领,谁负责跟南唐的官员打交道,家丁要怎么安排,都一一敲定后,才各自喝了最后一杯酒,尽兴而归。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就进宫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周世宗。柴荣叹了口气说:“不是我喜欢打仗,实在是没办法啊。之前征讨刘崇,是因为他先侵犯咱们的疆土;现在南唐又想偷袭咱们征讨西蜀的军队,咱们要是不趁机征讨他们,以后肯定还会有麻烦。你们既然已经定好了计划,就先去执行,等你们回来,咱们再正式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