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飞龙传记 > 第 22 章(第1页)

第 22 章(第1页)

话说昙云长老和赵匡胤把桃花山的贼寇彻底剿灭后,两人并肩走回清修寺。刚进寺门,就见小和尚慧能慌慌张张跑过来,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窝窝头:“长老、赵公子!山脚下那几个常来送菜的老乡,带着好些东西在大殿外等着呢,说要谢咱们!”

昙云长老捋了捋灰白的胡须,和赵匡胤对视一眼,脚步轻快地往大殿走。刚到殿门口,就见五六个穿着粗布短褂的乡人围上来,带头的是个年过六旬的老者,姓王,村里人都叫他王阿公,此刻他手里捧着个蓝布包袱,双手还在微微发颤:“长老、赵公子,可算把您二位盼回来了!这桃花山的贼子,前儿还抢了我家小子的彩礼钱,害得姑娘差点跳了井,如今您二位把他们除了,咱们这十里八乡才算能喘口气啊!”

赵匡胤赶紧扶住王阿公的胳膊,笑着说:“老人家客气了,我本就见不得这等欺压百姓的事,举手之劳而已。”说话间,王阿公把蓝布包袱递过来:“公子您瞧,这是您在擂台上打贼子时落下的行李,里面有件青布衫,还有条绣着云纹的腰带,我们捡着后,特意让村里的巧妇补了补破口,您别嫌弃。”

赵匡胤接过包袱,打开一看,那条腰带是母亲当年亲手缝的,针脚细密,边角处还绣着个小小的“胤”字。他指尖摩挲着腰带,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思乡之情——出来闯荡这么久,不知道家里父母身子是否安康,弟弟们有没有好好读书。

昙云长老看出他的心事,拍了拍他的肩膀:“公子不必挂怀,眼下除了大害,也是积德行善。对了,那些贼寇留下的几十匹牲口,放在寺里也没地方养,还得麻烦各位乡亲帮忙带回村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谁家缺耕牛,就先牵走一两匹,也算给咱们寺里积点福报。”

王阿公一听,立马拍着胸脯应下来:“长老放心!咱们这就去牵马,保证每家都能分到合用的!”说着,就带着乡亲们跟着慧能去后院牵牲口。慧能搬梯子想把马厩的门栓打开,脚一滑差点摔下来,赵匡胤眼疾手快扶住他,还叮嘱道:“慢着点,别摔着了。”慧能红着脸点头,心里暗叹这赵公子看着英武,心思倒挺细。

等乡亲们走后,赵匡胤和昙云长老坐在禅房里喝茶。赵匡胤忽然盯着墙上“蛰龙寺”的匾额,皱了皱眉:“长老,我总觉得‘蛰龙’这两个字不太好——龙要是蛰伏起来,哪还有兴风作浪的机会?我如今虽在江湖漂泊,可心里总想着能为天下百姓做些事,不如把匾额改成‘兴龙’,您看如何?”

昙云长老盯着他看了半晌,忽然笑了:“公子有此雄心,老衲佩服!‘兴龙’二字,既合天意,又顺人心,就这么改!”当晚,师徒几个就找来了油漆和刷子,慧能踩着梯子,赵匡胤在下面扶着,昙云长老亲手题写“兴龙寺”三个大字,月光洒在匾额上,倒有几分大气磅礴的意思。

这边赵匡胤在寺里安心住下,那边泌州的招商店里,柴荣正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得像张枯纸。自从郑恩拿着仅剩的碎银跑出去买酒,就再也没回来,柴荣本就虚弱的身子,没了人照顾,病情一下子就重了。

隔壁房的李老栓是个走街串巷的草药郎,这天早上熬药时,闻到柴荣房里传来一股淡淡的霉味,忍不住从门缝里往里瞅。就见柴荣蜷缩在破被子里,嘴唇干裂,连呼吸都透着虚弱。李老栓叹了口气——前几天他还送过柴荣一包治咳嗽的草药,可这孩子连熬药的力气都没有,如今怕是撑不了多久了。他想敲门问问,手抬到半空又缩了回来:“唉,我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哪还有力气管别人的事?”说完,摇摇头回了自己房。

店主张老三也愁得头发都白了半截。他站在柴荣房门口,听着里面没什么动静,心里七上八下的——这柴客人住了三个多月,房钱一分没给,郑恩还卷走了他剩下的本钱,如今店里连个客人都不敢来,都说怕染上恶病。张老三推开房门,就见房顶上漏下来的雨珠,正滴在柴荣的破被子上,他赶紧走过去,推了推柴荣:“柴客人!醒醒!你被子漏湿了!”

推了好几下,柴荣都没反应。张老三心里一紧,伸手去摸他的鼻息,指尖刚碰到柴荣的鼻尖,就吓得往后退了两步——这鼻息弱得几乎感觉不到!他又颤巍巍地掀开被子,见柴荣仰面躺着,双眼紧闭,脸色白得像纸,顿时腿一软,差点坐在地上:“苦也!你这是要坑死我啊!要是你真死在这儿,我哪有钱给你买棺材?这店还开不开了?”

他正自言自语,忽然见柴荣翻了个身,嘴里还嘟囔了一句“水……”。张老三吓得差点喊出声,连连后退:“鬼……鬼啊!”

柴荣慢慢睁开眼,嗓子干得发疼:“老店家,你……你怕什么?我还活着呢。”刚才一声霹雳,把他吓得出了一身大汗,原本堵在胸口的浊气一下子散了,就是身子太弱,昏了过去。

张老三揉了揉眼睛,确认柴荣真的醒了,才松了口气,连忙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你等着,我这就给你熬米汤去!”他小跑着去了厨房,揭开米缸一看,只剩下小半碗小米,还是昨天从隔壁李婶那儿借的。他把小米洗了洗,添了点水,慢慢熬成稠稠的米汤,端到柴荣面前时,手还在抖——刚才那一下,可把他吓得不轻。

柴荣喝了半碗米汤,身子稍微有了点力气。接下来的五六天,张老三每天都给他熬粥、烧热水,柴荣的脸色也渐渐好了些。这天,他靠在床头,看着窗外飘着的落叶,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父亲当年推着小车卖伞,一家人虽不富裕,却也安稳。可自从父亲在潼关漏了税,被高小鹞乱箭射死,他就成了孤家寡人。后来遇到赵匡胤、郑恩,本以为能有个依靠,没想到郑恩竟把本钱都花光,还弃他而去。如今欠着房钱,身上一分钱没有,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他忽然想起,母亲生前说过,他有个姑母嫁在禅州,姑丈郭威还是个挂印总兵。要是能投奔他们,说不定能有条活路。可转念一想,他欠着张老三的房钱,又没盘缠,怎么去禅州?

正发愁时,张老三走了进来:“柴客人,你身子好多了,该想想以后的事了。”

柴荣叹了口气,把想投奔姑母的事说了,最后红着眼眶说:“只是我欠您的房钱,还有去禅州的盘缠,实在没办法……”

张老三心里盘算着:要是柴客人能走,自己这店也能清净些,就算舍了那点房钱,总比他死在这儿强。于是他拍了拍柴荣的肩膀:“房钱的事不急,你以后发达了再还我就行。盘缠我帮你凑!咱们这街上有几家店,以前跟你做过伞生意,我去说说,他们说不定能帮衬一把。”

当天下午,张老三就带着柴荣挨家挨户去求情。王记伞铺的王老板一开始不愿意:“这柴小子之前还欠我两把伞的钱呢,我凭什么帮他?”张老三赶紧说:“王老板,您就行行好,这孩子不容易,以后他要是真发达了,肯定忘不了您的情分。”王老板琢磨了半天,才摸出一钱银子。李记米铺的李婶心软,听了柴荣的遭遇,直接给了五分银子。就这样,跑了十多家店,总算凑了九钱多银子。

柴荣握着银子,眼圈通红:“老店家,您这份情,我记一辈子!”

张老三摆摆手:“快收拾收拾走吧,禅州离这儿还有一千多里,早走早到。”他帮柴荣把破行李捆好,还特意塞了两个窝头进去:“路上饿了吃。”

柴荣谢过张老三,背着行李,踏上了去禅州的路。此时正是初冬,冷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他身上只穿了件单衣,走了没几天,就冻得手脚发麻。九钱银子很快就花光了,他只好把行李里的旧衣服卖了,换了点钱买吃的。又走了十几天,他实在撑不住了,只好沿路乞讨。

这天,他走到一个小村庄,肚子饿得咕咕叫,就向一户人家讨饭。门开了,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探出头,手里拿着半个窝头。小女孩的妈妈皱着眉:“妞妞,别给他,咱们自己都不够吃。”

妞妞却把窝头递到柴荣面前:“叔叔,你是不是很饿?这个给你吃。”

柴荣接过窝头,眼泪差点掉下来,他蹲下来,摸了摸妞妞的头:“谢谢你,小姑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