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重生之我有一个app[娱乐圈 > 拜师学艺(第1页)

拜师学艺(第1页)

皇宫的御膳房外,秋风裹着桂香,吹得人心旷神怡,却吹不散空气中的忙碌。陈曦跟着太监走进后厨时,只见案台上摆满了新鲜的食材,刀工师傅们切菜的“笃笃”声、蒸箱的“呜呜”声、师傅们的吆喝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集市。一个穿青色绸缎的大太监快步走来,指着不远处一位头发花白、腰板挺直的老者道:“陈曦,你归李师傅管,他是宫里最擅长做甜品的白案师傅,这次宫宴的饭后甜饮,就靠你们了。”

那被称作李师傅的老者,正低头揉着面团,闻言抬头瞥了陈曦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轻视,语气淡淡的:“来了就先站着,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别添乱。”他身后两个穿灰布短衫的徒弟,也跟着瞥了陈曦一眼,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他们早听说,这陈曦是靠太妃“走后门”的话才进来的,定是没什么真本事,不过是得了贵人青眼的普通人。

陈曦心里清楚,李师傅的轻视并非没有道理,自己不过是个开糖水铺的,在有名有姓的老师傅面前,确实没什么底气。但他没生气,反而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将军不追小兔,他人生的主线是开好铺子,能跟着技艺精湛的白案师傅学手艺,求之不得。接下来的两天,不管李师傅和徒弟们怎么明里暗里地排挤,比如让他洗一大堆碗,或是故意不告诉他食材的摆放位置,陈曦都没抱怨,只是埋头做事,眼睛却没闲着,仔细观察李师傅揉面的力道、熬糖的火候,连他给点心雕花时的手法,都默默记在心里。

转眼到了宫宴前一天,后厨里的争执突然爆发。负责饭前开胃饮的聚贤楼王师傅,拿着一碗山楂饮,冲到李师傅面前,语气带着怒气:“李老头,你凭什么让徒弟做山楂饮?山楂酸口,明明是饭前开胃用的,你倒好,拿去当饭后甜饮,这不是乱搞吗?”

李师傅放下手里的糖罐,脸一下子涨红了:“我做什么饮子,用得着你管?饭后也能喝酸的解腻,凭什么只能你用?”

“解腻?”王师傅冷笑一声,随手拉过旁边两个切菜的师傅,“你们说说,山楂饮是不是饭前喝的?”那两个师傅碍于聚贤楼的名气,纷纷点头:“是啊王师傅,山楂开胃,饭前喝最合适。”王师傅得意地看向李师傅:“听见没?这是大家的意思,你别强词夺理!”

李师傅气得手都抖了,却没话说,因为他心里清楚,王师傅说得对,山楂确实更适合饭前开胃,只是他不想在徒弟面前丢面子,才硬撑着争执。旁边的小徒弟还没明白其中的门道,见李师傅吃了亏,转头就瞪陈曦颠倒黑白说道:“都怪你!都是你刚才非要用这破山楂饮,不然师傅也不会这么难堪!”

陈曦却走上前,对着王师傅笑了笑:“王师傅,山楂饮您拿去用吧,饭前开胃正好。我们饭后甜饮,换别的做就好,不碍事。”说着,他转头对李师傅道:“师傅,咱们做酸梅汤怎么样?酸梅汤清甜解腻,正好中和饭桌上的大鱼大肉,比山楂饮更适合饭后喝。”

王师傅见陈曦识趣,也没再多说,拿着山楂饮走了。后厨里的人一哄而散,李师傅看着陈曦,眼神里的轻视淡了些,叹了口气:“你这孩子,倒是比我通透。”他把小徒弟打发去洗食材,拉着陈曦走到案前:“酸梅汤看着普通,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我教你做我独门的酸梅汤,你好好学。”

陈曦连忙点头,只见李师傅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陶瓮,打开时飘出淡淡的药香:“这是我存了三年的乌梅,得用温水泡三个时辰,泡出的水才够浓;甘草要选宁夏的,用蜂蜜炙过,既甜又不苦;还有陈皮,得是五年陈的,刮去白瓤后才不会涩。”他一边说,一边演示:“泡好的乌梅和甘草、陈皮一起下锅,加水没过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一个时辰,中途不能揭盖,不然香味会散;熬到最后半个时辰,加冰糖,要分三次加,第一次加三分之一,第二次加三分之一,最后关火前加剩下的,这样冰糖能融得透,甜得均匀。”

他又拿出一块黑色的木炭,包在纱布里放进锅里:“用这木炭滤一遍,汤会更清亮,没有杂质。关火后,加一勺桂花蜜,焖一刻钟,让桂花的香味渗进去,这样酸梅汤既有梅香,又有桂香,口感更丰富。”

熬汤的间隙,李师傅坐在案边,见陈曦一点也不偷懒,坚定地盯着灶前,想起了年幼一边哭一边揉面的自己。他不禁说起了自己的故事:“我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出身,小的时候读书很好,夫子说我能中秀才。可在十五岁那年,我的爹娘在山上砍柴被落石砸死了,家里没了依靠,我只能出来打工。一开始是在村里的小铺子当学徒,每天我要天不亮就起来揉面,揉到手上全是茧子,老板还不给吃饱。”见到陈曦心疼的小眼神,他愣了一瞬,说:“后来有个‘师傅’说带我去城里酒楼当师傅,结果把我卖去了后厨打杂,每天洗几百个碗,手泡得发白,还常被管事打骂。”

看着锅里咕嘟咕嘟冒泡的酸梅汤,他眼神软了些:“那时候只有做甜品能让我开心,我偷偷看师傅做点心,记在心里,晚上在柴房里用剩下的面粉练手。后来酒楼里一个的白案师傅看我肯学,让我两年内赚到的钱都交给他,他才真的教我手艺。这些年,宫里贵人们追着太后的节俭风气,觉得甜食是浪费,白案师傅的地位最低,可我还是喜欢做甜品,看着别人吃我做的东西开心,我就觉得值。”

陈曦听得心里发酸,想起自己前世的苦日子,又看了看眼前的酸梅汤,突然明白李师傅为什么愿意和他说这些,李师傅在他身上,看到了过去那个孜孜不倦、在苦日子里找甜的自己,他想通过告诉自己来感谢过去努力的那个青年。

宫宴当天,当陈曦和李师傅端上酸梅汤时,永安公主喝了一口,眼睛一下子亮了:“这是什么饮子?又甜又酸,还带着桂花香,喝下去肚子里的油腻都没了!”皇帝尝了也点头:“不错,解腻又清爽,比宫里以前的甜饮好多了。”

宴后,皇帝赏了李师傅和陈曦不少东西,有金银珠宝、有绫罗绸缎,还有一块御赐的“巧艺传香”牌匾。李师傅拿着牌匾,拉着陈曦的手:“孩子,我收你当徒弟,你以后每周抽两天来我这里,我把我会的都教你,以后你这糖水铺,定能开得更好。”陈曦又惊又喜,连忙跪下磕头:“谢谢师傅!”

宫宴的风波平息后,萧子良和李少卿各自回去整顿,两人手段截然不同,却都藏着官场的算计与分寸。

李少卿回到大鸿胪府,没急着开会,反而先叫了两个心腹幕僚,把当日交接失误的卷宗翻了三遍,摸清了症结,不是流程不全,是底下人因“派系之争”故意推诿:大鸿胪这边的王二这个借着宫里贵妃是他表妹一路走到现在,宫里那位贵妃恰恰是前太后安插在皇帝身边的棋子;而漕运司那位牙行的却靠着现太后一位的表亲的关系上位,两人早有嫌隙,才借着交接摆了对方一道。摸清底细后,李少卿才召集所有人开会,会上没提“问责”,只说“此次多亏陛下宽宥,咱们得对得起这份信任”,话里话外把责任揽到“流程疏漏”上,给足了他面子。散会后,他单独留王二喝茶,先夸王二“各大边疆小国的食宿礼仪知晓的很是周全,这次只是意外”,再拿出早已拟好的“交接核对表”,笑着说“以后咱们按表来,你我各签一次字,谁也落不下话柄”,最后补了句“你家公子明年要考太学,有需要尽管跟我说”。王二本以为会被斥责,没想到李少卿既给了台阶,又暗递了人情,当即拍着胸脯保证以后绝不推诿,连带着底下人也不敢再耍小聪明。李少卿这招“以柔克刚”,既化解了矛盾,又拉拢了王二,还让上面的人觉得他“懂分寸、善协调”,一举三得。

萧子良回漕运司的做法,却透着铁腕与决绝。他没找任何人谈心,先让人把漕运司近三年的“交接台账”和“物资损耗记录”搬来,关在书房里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早就把所有参与过此次交接的官员叫到议事厅,桌上摆着三样东西:一本记满疏漏的台账、一袋受潮发霉的漕粮、一封船工的联名信。“此次交接,本该核对的三十船漕粮少点了五船,本该换的船底保暖层没换,导致三艘船在浅滩搁浅,”萧子良的声音没带一丝情绪,却让满厅官员脊背发凉,“你们中有人说‘忙忘了’,有人说‘船工没提醒’,可船工的信里写着,提前三天就报了损耗,是你们压着没处理。”他没揪着“谁对谁错”,直接念了新定的规矩:“第一,以后交接必须有三方在场——司官、船工代表、户部监查,少一人签字不算数;第二,损耗超过一成,直接扣当月俸禄,连续两次,调去偏远驿站;第三,我会派亲信每周巡查一次,发现推诿扯皮的,直接报给陛下。”念完规矩,他指着这次事件中那位牙行背后的“大佬”和一个态度最敷衍的官员:“你们俩,明天去湖州驿站报到,什么时候想明白‘漕运是民生大事’,再回来见我。”没有多余的话,却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太尉兼度支尚书,不是来“调和”的,是来立威的。此后半个月,漕运司的交接效率快了一倍,再没人敢拿“疏漏”当小事。

深夜,陈曦回到铺子里,阿瑾和阿瑜已经睡了。他坐在油灯下,拿出白天记的酸梅汤做法,又翻出之前借的医书记下来的笔记,琢磨着改良新的甜饮。他想起李师傅说的“酸梅汤解腻”,又想到深秋干燥,决定做一款“梨膏酸梅汤”,把梨熬成膏,加进酸梅汤里,既保留酸梅汤的解腻,又多了梨的润喉,适合深秋喝。

他拿出梨,去皮去核,切成小块,放进砂锅里熬煮,直到梨块变软,压成泥,再加入冰糖,熬成浓稠的梨膏。然后按照李师傅教的方法,熬好酸梅汤,把梨膏加进去,搅拌均匀。尝了一口,梨的清甜和梅的微酸融合在一起,还有淡淡的桂香,比单纯的酸梅汤更润口。

陈曦看着锅里的梨膏酸梅汤,心里满是欢喜!这次进宫,不仅学了手艺,还认了师傅,以后铺子的甜饮,又多了新的花样。他想起李师傅说的“做甜品能让人开心”,觉得自己的日子,也像这酸梅汤一样,在苦过后,渐渐有了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