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周五,时钟悄然滑过下午三点。
七夕节的氛围像一层过于甜腻的糖衣,包裹着校园里最后一周的暑假时光。四年级数学组办公室里,空调卖力地运转,发出低沉的嗡鸣,却吹不散空气中隐约浮动的、属于这个特殊日子的躁动。
李笑然坐在靠窗的工位上,窗外的日头已偏西,三点的光线斜斜地洒落,在她整洁的桌面上投下窗框清晰的暗影。她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全神贯注地审阅新学期心理讲座的最终稿。文档旁边,还打开着一个Excel表格,里面详细罗列着各班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名单。她的左手边,放着那杯泡着明前龙井的茶杯,茶叶在水中缓缓沉浮,舒展成一片片碧绿的云朵;右手边,是那盆绿萝,心形的叶片在光照下泛着健康的蜡质光泽。
办公室里不算安静。不远处,两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头碰着头,低声交换着今晚餐厅的预订信息,偶尔泄露出几声压抑着兴奋的笑语。另一个角落里,资深的王老师正对着电话那头耐心交代:“对,帮我订那束进口的厄瓜多尔玫瑰,包装要高级灰……”各种细碎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与窗外蝉鸣截然不同的、属于成人世界的节日背景音。
李笑然轻轻滚动鼠标滚轮,刚刚完成新学期心理讲座的最终稿,题为“拥抱新起点:成为更棒的自己”的文档经过反复打磨,已臻完善。这份讲稿旨在帮助孩子们以积极心态面对新学年的挑战与变化。她仔细浏览了一遍确认无误后,移动鼠标,准备通过微信将文件发送给德育主任审核。
她点开电脑版微信,界面清晰列出所有对话。就在她移动光标寻找德育主任的对话框时,她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列表——一个原本应该沉在底部的对话窗口,因其在半小时前收到了新消息,此刻竟出现在了列表偏上的位置。
那个对话框的备注名是:文吉。
(李笑然内心OS:哦,他回复了。在沉寂了整整二十四小时之后。)
搭在鼠标上的指尖微微一顿,神情没有任何变化,既无波澜,也无期待。对她而言,这更像是一个需要被顺手处理掉的未读提示,一项待办事项的完结。她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移动光标,点开了那个对话框。
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与昨日截然不同的照片——一张清晰的横屏特写,聚焦在那封已被拆开的信纸上。
这张照片构图精准,与昨天那张模糊的、只拍到牛皮纸文件袋的竖屏照片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刻,李笑然心中雪亮——昨天那张,大概率是他的助理转发给他的。快递周三下班前就已签收,即便助理当时来不及处理,周四一早也定会拍照向他汇报。可他偏偏等到周四下午,才转发那张模糊的照片,轻描淡写地说“还没来及看”。
(李笑然内心OS:他甚至在等我问一句“在忙什么?”或者“出差了吗?”。他习惯了我之前的主动和配合,习惯了一切按照他的节奏进行。他大概万万没想到,我非但没有追问,反而在一个小时后,直接发送了那段引经据典、斩断一切的小作文。他懵了吧?不是说这些信下次见面时由我“顺便”带去吗?怎么就这么急不可耐地寄回来了?他或许以为我寄信是为了让他尽快看到,却没想到,我寄出的同时,就已经准备好了告别。)
这二十四小时的沉默,想必充满了他的错愕、失望,以及被打破节奏后的无措。而此刻,这张新的照片,是他重整旗鼓的反击,是他试图重新掌控对话主导权的试探。
照片中,文吉的左手随意地搭在信纸上,手腕处那枚华为UltimateDesign黄金智能腕表流淌着温润而又不容忽视的光泽。黄金与黑色钛金属的碰撞,让这件配饰即便在静态画面中也散发着强烈的存在感,与十四年前信纸上那些青涩的黑色字迹形成了无声而又尖锐的对比。
在信纸左上方,极具暗示性地摆放着那盒大卫杜夫至尊细支香烟和那枚彰显身份的宝马X7钥匙。
但更刺眼的,是覆盖在图片上的、使用微信编辑功能留下的红色笔迹。他圈划的方式,带着律师特有的、断章取义的精准:
他圈出了“朋友是一个财富”。
紧接着,他的红圈完全绕开了、跳过了紧邻其后的、那句曾经被他们彼此视为关系基石的话语——“友情比钢要韧。”——仿佛这行承载着沉重承诺与责任的字句,根本不存在于这张信纸之上,或者,被他选择性地“忽略”了。
然后,他的红色笔尖,继续向下,落在了隔了一行的另一句上,并同样圈了出来:“我既然是你的朋友,那便一直是。”
他刻意将这两处被强行剥离出完整语境、割裂开的文字碎片拼接起来,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利于他自己的叙事逻辑:“朋友是财富”+“我一直是你的朋友”=“我(文吉)是你的财富,你(李笑然)不应该丢掉我,应该珍惜我”。
在这张精心炮制的图片下方,是他的留言文字:
“我刚出差回来。我们真的不用作别。信看完我会还给你的,这些是你的东西。谢谢你给我看。”
文字保持着一种刻意的冷静和疏离。
紧接着,隔了仿佛为了营造停顿与转折的另一行,是另一条消息:
“还有,七夕快乐呀!”
那个感叹号,在此情此景下,像一个不合时宜的、试图拉近距离却彻底失败的蹩脚玩笑,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轻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