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晚上十一点二十分。
书房内只余一盏台灯亮着,在米白色的信纸上投下温暖的光晕。李笑然放下钢笔,轻轻吹干墨迹,端详着刚刚写就的文字。信纸上是她一贯清秀有力的字迹,每一个笔画都透着从容,仿佛在书写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
她还是写了这封信。
在经历完那通让她心绪不宁的电话,以及查看完那个过于"干净"的朋友圈之后,她反而奇异地冷静了下来。那三封承载着少女最炽热、最隐秘心事的旧信,被她重新锁回抽屉深处——那不是他的所有物,那是她与过去自己的对话,是她珍藏的青春遗迹,不容任何人以怀旧之名索要。
但这封信不同。这是现在的她,三十二岁的李笑然,写给这场时隔十四年重逢的序言。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理科生,她的文笔流畅清晰,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偶尔会带点文艺的修饰,但不会过分文绉绉或矫揉造作——那是文吉这个学法律的文科生才喜欢的风格。
"文吉:
见信好。
没想到十四年后还能收到你的回音,真的很惊喜。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都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会在信里谈论梦想和烦恼的少年少女了。
电话里你提到想看那三封旧信,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还是让它们保持原样比较好。有些年轻时候的心情和话语,就让它留在当年吧,那也是青春的一种纪念方式。就像我们曾经讨论过的,有些美好正因为停留在想象中,才显得格外珍贵。
特意准备了两件小礼物:一套《小王子》八十周年纪念版,记得这是我们当年都很喜欢的书;还有一副手写春联,祝你和家人生活美满,平安喜乐。
期待明天的重逢,但也希望我们都能以更成熟的心态来看待这次相遇。
李笑然
2025年8月25日晚,书于浦东"
她的措辞温和得体,保持着友善的温度,既表达了对重逢的欣喜,也巧妙地避开了过于私密的情感暴露。但字里行间也清晰地标定出了界限——那份祝福是给予"你和家人"的,这是一个温和而明确的信号。她特别在信中提到了"以更成熟的心态来看待这次相遇",这既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他的暗示。
将信纸小心地对折,放入素白的信封,她的动作从容而坚定。接着,她走向书柜。整整一层,整齐排列着多个版本的《小王子》,从各种语言的译本到不同出版社的特别版,堪称一个小型收藏。她的指尖掠过那些或崭新或略显陈旧的书脊,最终停留在一套尚未拆封的厚重书籍上。
精美的外封塑膜完好,在灯光下折射出柔和的光泽,如同被施了魔法的宝盒,等待着有缘人开启。烫金的封面图案是小王子孤独伫立在他的星球上的剪影,那份既脆弱又坚韧的姿态永远令人心动。右下角,一行优雅的银色字体如同预言般静静诉说着:"我预见了所有美好背后的悲伤与泪水,但依然愿意前往。"
她轻轻摩挲着冰凉的塑封表面,想起十四年前文吉寄给她的那个简装本,扉页上是他工整却略显青涩的赠言。那时他们还在信中讨论过书中的句子,分享彼此对"驯养"的理解。此刻回赠这套极具收藏价值的纪念版,像是一种仪式,既是对那段共同时光的致意,也是一次悄然而郑重的告别——对那段青春,也对那个记忆中或许已经模糊的少年。
接着,她从一个专门存放书法作品的卷筒里,取出一卷红底洒金宣纸。徐徐展开时,纸张发出清脆的声响,墨香混合着宣纸特有的香气淡淡散开,在空气中萦绕不去。"年丰美意人丰寿,室有香花岁有财",横批"幸福美满"。这副对联是她近日写得最满意的一幅,每个字的笔锋都透着从容与淡定,间架结构稳重大气,展现着经过生活磨砺后的沉淀与舒展。这几年来,练习书法成了她保持内心平静的方式,在一笔一划中寻找秩序与美感。
在落款处,她提笔蘸墨,暗蓝色的墨水在笔尖凝聚成饱满的一滴,然后轻轻落在宣纸左下角:"李笑然书于乙巳年仲夏"。字迹清秀而不失力度,与她的人一样,柔和中带着不容忽视的坚韧。
将礼物与信件一并放入一个棕色、质感高级的硬质礼品袋中,她细心调整着每件物品的位置,确保它们不会在运输过程中受损。这个袋子是她特意选的,既不会显得过于隆重,又足够体面,符合他们现在的关系定位——熟悉的陌生人,带着共同回忆的旧识。
一切收拾妥当,抬头看钟,已是深夜十一点四十分。李笑然长舒一口气,感到一阵疲惫袭来,这才起身准备洗漱。明天还要早起参加教师培训,然后赶去淮海中路与他见面,还有狂犬疫苗要打。。。。。。好多好多事情,这一天注定会很忙碌。
温热的水流冲刷过身体,暂时带走了紧绷的神经和纷乱的思绪。她提醒自己必须强迫大脑关机休息。作为单亲妈妈,她早已学会在情感波动中保持日常生活的秩序,因为女儿需要的是一个稳定、可靠的母亲。明天见面后还要准时去接种第四针狂犬疫苗,这些安排都不能因为这次意外的重逢而打乱。
就在她擦着湿发走出浴室,准备就寝时,搁在床头柜上的手机屏幕忽然亮起,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划破了卧室的宁静。
已经过了午夜零点。
她点开一看,是微信朋友圈的新评论通知。发出者:文吉律师。评论对象,是她那条已经置顶了许久的朋友圈——那是一整条展示她带着女儿周游世界的照片合集,包含了九张在不同地点拍摄的照片,从武大樱花到京都古寺,从马尔代夫沙滩到埃菲尔铁塔下,记录着她们母女走过的足迹和看过的风景。每张照片都承载着一段美好的回忆,记录着她作为单亲妈妈尽力给女儿创造丰富体验的努力。
而他的评论,精准地落在了这条朋友圈的下方,时间显示是00:01:
"樱花很美,像当年约定的一样。"
这条置顶的朋友圈中,第一张就是两年半樱花盛开的季节,她抱着一岁多的女儿,站在武汉大学如云似霞的樱花树下,两人的笑容都明亮而温暖,仿佛整个春天的温柔都凝聚在了那一刻。那是为了圆十四年前两人相约考武大、看樱花的约定,虽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她依然带着女儿去赴了这场迟到的樱花之约。
文吉的评论是在午夜零点刚过时发出的,时间精准得几乎令人不安。李笑然的心猛地一跳,刚刚被热水安抚下去的纷乱心绪,瞬间又被搅动起来,如被风吹皱的一池春水。
他记得。他不仅记得,而且特意选择了在这个时间点,评论了这条包含樱花照片的朋友圈。这种过于恰到好处的回应,这种仿佛能穿透屏幕、精准捕捉她情感软肋的"默契",非但没有让她感到欣喜,反而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冷风,让她手臂上起了一层细小的疙瘩。
为什么是这一条?为什么偏偏是零点?他是在暗示什么,还是单纯地表达怀念?这些疑问像暗夜中滋生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缠绕上她的心头,让她刚刚平复的心湖再次泛起涟漪。
她想起刚才通话中他对自己离婚细节的追问,却对自己家庭状况的轻描淡写;想起他急切的见面要求,却对"家人是否会介意"问题的回避;想起他那过分干净的朋友圈。。。。。。所有这些细节串联起来,让她心中的警铃轻轻响起。
他像一个高明的猎手,每一步都踩在她情感记忆最柔软的地方。先是用急切的热忱打破半年的沉寂,再用"樱花约定"这把温柔的钥匙,试图直接开启她心底那扇尘封的门。
躺进柔软的床铺,关灯,黑暗温柔地笼罩下来,只有窗外城市的霓虹灯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天花板上投下微弱而变幻的光斑。李笑然望着那些光斑,心情复杂难辨。一方面,对明日重逢的期待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她心底漾开一圈圈涟漪,带着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故人重逢的好奇;另一方面,那种被精准窥探、被步步趋近的感觉,又让她潜意识里的警铃持续地低鸣,提醒她保持距离,保护自己。
那份深藏于牛皮纸袋中的少女心事,那份她刚刚重新界定的安全距离,能否在这场时隔十四年的成年人的重逢中,得以保全?她不知道答案,只能带着这份复杂的心绪,慢慢沉入睡眠。
窗外,城市的呼吸深沉而缓慢,夜航飞机的灯光在高空中缓缓移动,像一颗颗迷失的星星。她闭上眼,再次默念起那句印在《小王子》封面上、宛如谶语般的话。明日之约,她终将前往。只是这份前往,已不再是单纯的怀旧与欣喜,更裹挟着一份经历世事后沉淀下的审慎,一份独自抚养女儿过程中磨砺出的坚韧与清醒。
在这个闷热而漫长的夏夜,李笑然在期待与警惕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她既允许自己享受重逢的喜悦,也不会放下自我保护的本能。这就是她现在的生活态度——开放而谨慎,怀旧而清醒,永远在拥抱可能性的同时,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而那条午夜零点的樱花评论,如同一声悠长的号角,宣告着名为"重逢"的战场,已经布置完毕。明天,她将带着礼物和信件,奔赴这场充满未知的约会。那份她精心准备的、意在划清界限的心意,能否如愿传达?那束注定会出现的粉玫瑰,又将在他们的重逢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所有的答案,都将在明天的淮海中路,一一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