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妍并不知道短短一个照面,方玥脑子里想了那么多事。八千万买地是事实,她大方承认,并且更加谦虚道:“我第一次经营房地产公司,很多方面都不懂,还好聘请了一些专业人士,由他们操持就好,我这才能悠闲出门逛逛。”
方玥心说这草包千金经营什么不是第一次?难不成去厂里打工前还自己摆摊卖过零碎?也不知道为什么向女士对她那么感兴趣,是看上了这草包人傻钱多,想让林氏在大x区也扔点钱么?
“林小姐驭下有方。”向女士夸赞了一句,又问,“那小林是专注做地产,还是对别的也感兴趣呢?”
方玥也有此疑惑,林若妍没事乱逛不去城中那些高档商场,跑来家具店看什么?难道她还要亲自为自己的地产项目选择家居配饰?听说她那块地方案都没有呢。
林若妍才不会说自己逛家具店是为了给自己的四合院添家当,那是私事。人家向女士肯定问的都是正经大事,她就说:“地产只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前两天我刚投了一个影视项目。”
方玥竖起了耳朵,林氏集团以前不做地产,也不沾影视娱乐圈,毕竟这两类前几年都不太行。现在草包千金一回家就向这两块业务伸手,难道是林如许高瞻远瞩要布局未来的新兴行业,把草包妹妹推在前面探路?
这倒是有可能的,总之方玥认为以林若妍的见识绝不会有如此敏锐的嗅觉和魄力,在这两个方向上拓展新业务,这可是方玥当年请教了好几位专家才得出来的判断。
尤其房地产行业,方玥押对了宝,国家果然宣布这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她在南方提前布局,如今才能先一步迈向北方市场。
向女士忽然说道:“我听我爱人讲,我们区里要搞一个产业园,可能做影视基地,学着h店那种经营方法,建设一些外景拍摄地,再引入上下游公司,将来还能把文化旅游酒店业等等都带动起来。也不知道这种新模式,在大x区能不能行?”
书中时代“产业链”这个词还没有被明确提出,顶多是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提法。林若妍前两天听那个编剧提了一嘴关于影视基地的事情之后,自己也查了查,大x区的确是有这个风吹出来。
向女士这种礼贤下士的问法,让林若妍受宠若惊,也越发冷静了。她很清楚自己在书中的角色定位,无论书里还是现实中她的学问都不足以支撑她议论经济时局。何况大x区里的大政策大动作她哪里知道,哪里敢随便乱评论?
而且有方玥在,她谨言慎行一些准没错,于是客客气气表示,不懂。
有利可图之事
起初林若妍的确琢磨过要不要在大x区可能要建设的影视基地旁边圈一块地囤着。但结合书中剧情,她又想起来一件事。原书女主李一琪没能留学,自己创业,搞的是医疗器械方面的研发。李一琪选的研发及厂区就在大x区。这里有个很著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项目。
至于什么影视拍摄基地,书中是一笔带过,反而是这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反复讲了好几次,毕竟事关李一琪的成长轨迹。
一开始李一琪在产业基地的园区孵化器大楼里只租了一间办公室,创业初期钱和人都没有,她找来的合伙人都自带资金。他们也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是充分利用产业园自带的一些帮扶政策,免费享受了配套设施,这才能搞出来第一款产品。
后来这个产业基地孵化出了京市诸多医药名企,在未来十几二十年一直是大x区的纳税大户,年年重点表彰的对象,各种政策一直倾斜,因为这地方不止赚钱还能留住各种高端人才,让大x区着实风光了一把。
所以根据剧情反推,大x区这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项目是实打实的优质项目,现在的时间点上,应该是刚有点苗子,尚未形成规模,往后的规划还都在纸上。如果真要囤地,在这个产业基地现有或者未来规划的范围内买地,升值潜力不用发愁。
于是林若妍解释道:“实在惭愧,影视那些事情我是真的不懂。投资的是单一的项目,只是看好x娱乐公司以及他们的演员,剧本也是比较扎实。至于以后是否真涉足相关文化产业领域,这都说不好了。”
向女士的丈夫就负责区里的新项目规划,这里的项目规划不单纯指房地产这个单一行业,而是那种经济层面的项目布局。
最近丈夫总是念叨怎么引入产业的事情,区里产业园一期的几栋大楼都快竣工了,内容装什么却一直没有最终确定下来。h店模式看着是不错,但人家已经建设了五六年,还有最初那种大制作外景地的名气在,不是谁都能学的来。
再者,京市已经有几处老牌的影视基地了,他们完全是新建,楼当厂房当摄影棚都行,不过真建好了肯定要大投入,照猫画虎减配弄,很容易就东施效颦。一开始加大投入,其实是有一些风险和难度的,区里的班子这才必须慎重分析考虑,先放出风头试试各界的反应。
方玥这些日子走各种门路,就是听到了影视基地这件事的风声。她能找到h店集团那边的关系,未来若是能借此机缘,在影视基地附近买地盖楼,不一定是住宅,别的物业类型也都是有前途的。而且大x区的地便宜啊,同样三千万,她没能在cy区花出去,在大x区买一块更大的地绰绰有余。
方玥好不容易混上了能帮着向女士挑家具的差事,本来打算找机会问一嘴影视基地那件事的进展,没想到又让林若妍抢先,而且还是向女士主动提。这么说来项目是真的,就是差钱了?向女士看重的是林氏地产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