嫔实际未执行
无册封之主位(庶妃)福晋福晋多为蒙古王公之女
福晋或格格小福晋多为生育过子女之庶妃
格格格格一般未生育过子女
顺治一朝的后宫制度具有相当的草创性质。不过,这种以入关前“嫡室”“侧室”“妾室(含侍婢)”三个等级为基础,发展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福晋、小福晋、格格八等级的结构,正是康熙、雍正两朝的进一步细化后宫主位位分等级的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入关前的“再醮”等习俗,顺治朝后宫依然采取容许态度,最为世祖所宠爱的孝献皇后,目前即认为是作为寡妇再醮而入宫的。
二、清圣祖康熙帝时期
清圣祖康熙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清代后宫主位的位分等级制度在这一时期经过长足的施行和调整,开始逐渐规范化。
清圣祖对其后宫主位进行册封,经常是采取“批次”的方法。除个别情况为单独册封外,其余均是在同一批次内册封数人。从康熙四年(1665年)娶进元后孝诚仁皇后开始,康熙朝后宫一共进行过四次大型册封,分别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此处以这四次册封作为节点,将康熙一朝划分为几个时间段,简述其后宫主位位分等级之发展。
(一)第一阶段康熙四年至十五年(1676年)
康熙四年,圣祖康熙帝迎娶孝诚仁皇后之后,其后宫主位逐渐增多,却均没有进行正式册封。康熙八年(1669年)档案内,提及圣祖位下有两位“格格”(gege)。①康熙九年档案内,提及圣祖位下有“众小福晋”(buyafujisa),②还提及当年薨逝的慧妃博尔济吉特氏在宫内已经被尊称为“福晋”(fujin),③可知她们当时均属于未经册封的庶妃,且从称谓来看,明显是继承顺治朝的旧俗。
康熙十年(1671年),有六位八旗秀女进入宫廷,这是已知档案内,自迎娶孝诚仁皇后以来,康熙朝第一次正式迎娶八旗出身的后宫主位。在档案中,这六位八旗秀女被称为“六(位)格格”(minggungegc)。④这也使得后宫主位内“格格”(gegc)一词出现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延续顺治朝的旧例,系指位次在福晋、小福晋之下的一种庶妃等级。第二种含义,则是康熙朝的新例,系指出身较高的女子刚刚入宫,未获正式位分时的一种尊称。康熙十年(1671年)入宫的这六位格格即是后一种情况,她们当时的口分待遇是每日二十斤猪肉⑤,与后来正式册封的嫔位基本相同⑥。
康熙十五年,档案内提及圣祖位下有一位“妃”(fci),“既无封号,亦未举行过册封典礼。这位“妃”应该是在第二年册立为皇后的孝昭仁皇后,其“妃”的称呼,显示出她在宫内身份的特殊之处。
(二)第二阶段康熙十六年至十九年(1680年)
康熙十六年八月,圣祖册立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同时册封了佟佳氏为贵妃(孝懿仁皇后),还有安、敬、端、荣、惠、宜、僖七位嫔,⑧正式将“贵
————————————
①《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八年九月初十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②《口奏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九年九月初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③《口秦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④《秦铺绿头牌白本档案》,康熙十年六月十三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⑤《口奏绿头牌红白本档案》,康熙十九年十月十五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⑥谨按,同一时期,福晋(fujin)的口分为每日猪肉二十四两,小福晋(buyafujin)的口分为每日猪肉五两,格格(庶妃最低一级)的口分则更在小福晋之下,可以看到明显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地位较高的“格格”并不是在康熙都任何时期都是与嫔相仿的身份,此处只讨论康熙十年(1671年)时入宫的六位格格。
⑦《口奏绿头牌白头本档案》,康熙十五年四月十四日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内务府奏销档(缩微胶卷)》。
⑨《圣祖仁皇帝实录》卷68,康熙十六年八月丙寅条,《清实录》,第4册,第876页。
表2-6康熙四年至十五年的后宫位分类别
类别位分大类位分称呼案例
嫡室皇后孝诚仁皇后
无册封之主位(庶妃)
妃孝昭仁皇后(推测)
福晋福晋慧妃
格格格格康熙十年“六格格”
福晋或格格小福晋
格格格格
妃”以及“嫔”两个位分等级从制度转为实践,从而进入后宫发展的第二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