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议婚消息》,《小公报》1920年11月25日,第3版。
③溥佳:《溥仪大婚纪实》,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58页。
④绍英著、张剑整理:《绍英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505页。
⑤谨按,喀尔喀赛音诺颜旗札萨克和硕亲王那彦图生有五子三女(另有子女夭折)。其长女称“三格格”,光绪年间嫁入肃王府。次女称“四格格”,宣统初年嫁人睿王府。幼女称“五格格”,民国初年嫁入蒙古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齐公府。据笔者所知,这三位格格的年纪应该均年长宣统帝不少,所以原拟嫁与宣统帝的有可能是那彦图的孙女。
文绚之女额尔德特氏。①当时宫中对这四位闺秀似乎还算满意,但是在6月23日,宣统帝的本生父和硕醇亲王载沣表示:“端恭之女在教养局织袜,常在街上行走,似不甚恰当。”②所以“奉主位谕,此次所进相片均可发还,即作罢论。”③第一次“挑选”也就这样结束。④
到了1922年,开始了新的挑选。根据溥佳⑤的说法,经过几轮初选,最终只剩下了四家的闺秀,分别是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和硕温都尔亲王阳仓扎布之女博尔济吉特氏、正白旗满洲候选道轻车都尉荣源之女郭布罗氏、镶黄旗蒙古候选同知端恭之女额尔德特氏和镶黄旗包衣都统衡永之女完颜氏。
这四位闺秀的照片被呈给宣统帝,由宣统帝“钦选”。根据宣统帝自己后来的回忆:“我把这个符号,画在文绣的照片上了。可是我在当时所认为的这个‘良缘’,却被某一太妃的‘母权’所给冲散。她不满的理由是:文绣家既贫寒,相貌又不怎么样。于是……我也就得放弃成见,重新另挑一次。这次我的铅笔则是落在郭布罗?婉容的相片上了。论家底,论容貌,这位太妃满意了,可是却又有一位太妃提出了一个‘公平合理’的折衷新方案来。那就是:‘文绣既是一度中选,岂能遗弃,可纳她为妃!’于是……婉容当上了皇后,文绣做了淑妃。”⑥而根据《我的前半生》定本的描写,前一位“太妃”就是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后一位“太妃”则是敬懿太妃(献哲皇贵妃)。⑦
从宣统帝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婉容是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所中意的,
——————————
①绍英著、张剑整理:《绍英日记》,第516页。
②绍英著、张剑整理:《绍英日记》,第520页。
③绍英著、张剑整理:《绍英日记》,第521页。
④谨按,这四位闺秀之中,第一位乌梁海济尔莫特氏,其父贡桑诺尔布与那彦图一样,是清末民初炙手可热的蒙古王公之一。第二位瓜尔佳氏,其父良说是清末大学士荣禄的堂侄,亦即是宣统帝的生母和硕醇亲王载沣嫡福晋瓜尔佳氏的从堂侄女,从血统上讲,是宣统帝的远房表姐妹。第三位即后来的“淑妃”文绣。第四位额尔德特氏则是四川川东道锡珮的曾孙女,也就是文绣的远房堂侄女。关于这四位闺秀,在当时是四位均被选中,还是只选中了额尔德特氏姑侄两人,目前不得而知。
⑤溥佳(1908—1979),爱新觉罗氏,汉名金智元。为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涛的第二子。宣统帝“大婚”从挑选皇后到举办婚礼,都有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涛参与。其举办婚礼时,还特地允许溥佳拍照。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佳曾撰写过《清宫回忆》《溥仪大婚纪实》《溥仪出宫前后琐记》等珍贵文史资料。
⑥溥仪;《我的前半生(灰皮本)》,第95、96页。另,溥佳《溥仪大婚纪实》一文中的叙述与宣统帝的回忆有不小差异。这里采取的是当事人宣统帝的说法。
⑦溥仪:《我的前半生(定本)》,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133—135页。
文绣是敬懿太妃(献哲皇贵妃)所中意的。溥佳也进一步阐明:“端恭的女儿文绣是由我六伯载洵和六伯母推荐,并得到了敬懿太妃的大力支持。荣源之女婉容是由我父亲推荐,并得到了端康太妃的支持。双方各不相让,于是形成僵局。我六伯与我父亲之间、敬懿与端康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①
所以,宣统帝在小朝廷时期的婚姻,实际上是以敬懿太妃(献哲皇贵妃)赫舍里氏为首的穆宗遗孀与德宗的遗孀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他塔喇氏之间的“太妃矛盾”,以及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洵与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涛的“本生皇叔矛盾”的综合反映。
最终,矛盾的双方在荣惠太妃(敦惠皇贵妃)的调和之下,达成了折中的方案。小朝廷在1922年3月10日下达“上谕”:“候选道轻车都尉荣源之女郭佳氏立为皇后,候选同知端恭之女额尔德特氏着封为淑妃。”在精心准备了半年之后,1922年10月21日,举行了“纳彩礼”。11月12日,举行了“大征礼”。11月29日,“淑妃”文绣被册封,并于30日黎明入宫,住进长春宫;也是在30日,“皇后”婉容被册封,于12月1日凌晨三点入宫举行大婚礼,③住进储秀宫。开始了她们的宫廷生活。
第二节“皇后”婉容
[家族背景]
婉容的家族为达斡尔郭布罗氏,④作为达斡尔人,在清初被编入布特哈八旗,隶属布特哈正黄旗。所谓布特哈八旗,是清代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对东北其他少数民族进行编旗而形成的特殊八旗。布特哈为满文“butcha”,意为“渔猎的”“捕捉的”,有时也意译为“打牲”。布特哈这个称呼的由来,是
————————
①溥佳:《溥仪大婚纪实》,文安主编:《清宫轶事》,第158页。
②北京市档案馆编:《那桐日记》,下册,第978、979页。
③《溥仪昨天娶亲盛况》,《晨报》1922年12月2日。
④谨按,根据郭布罗氏谱牒的说法,各支郭布罗氏拥有共同祖先,但是祖先的名字失考。所以这里并未给这个郭布罗系取名,只称为“达斡尔郭布罗氏”。
因为这些少数民族被编旗后,主要义务是向朝廷纳贡捕猎所得的物品。①
根据郭布罗氏谱牒的说法,他们是契丹大贺氏的后代,“郭布罗”一词则是黑龙江右岸的村落名称,后来按照以地为氏的习惯,便改称为郭布罗氏。郭布罗氏在达斡尔人中是比较大的一个姓氏,在布特哈八旗内有相当大的势力。其家族在清代形成了许多支流,谱牒中分别记录有黑河支、讷河支、京兆支、呼伦支等九支,其中以黑河、讷河、京兆、呼伦四支最为显赫。
婉容家族一支出自讷河支。其家族原为布特哈正黄旗人,一直在黑龙江驻防。到了婉容的高祖父阿勒锦一代,从黑龙江调进北京,改隶正白旗满洲,成了“京旗”的一员,也因此开创了特殊的门第。
[家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