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清代后妃大全 > 第82章(第3页)

第82章(第3页)

婉容家族调入京旗之后,第一代即婉容的高祖父阿勒锦,曾任副都统。阿勒锦的独子名为长顺,以蓝翎侍卫入仕,历任乌苏里台将军、吉林将军等封疆大任,立下不少战功,去世之后追封为一等轻车都尉,入祀贤良祠。不仅个人成了一代名臣,也让刚刚调入京旗的郭布罗氏一家得以往京旗世家的门第发展。长顺的独子名为西林布,从阿勒锦到西林布这三代人,婚姻对象都是布特哈旗人,可见他们还并未融入京旗世家的婚姻圈。而到了西林布之子荣源一代,则发生了变化。

荣源是西林布的第三子,生于光绪十年。光绪三十年时,其祖父长顺病逝,荣源作为其承重孙得到特殊关照,由一品荫生直接以郎中出仕。作为封疆大吏、一代名臣之孙,而且是调入京旗的第四代人,荣源已经明显融入了京旗世家的婚姻圈,其前后共有四位夫人,均出身京旗世家名门。第一位嫡妻是正黄旗满洲博尔济吉特氏办事大臣瑞洵之女,也就是大学士琦善的曾孙女。这位原配夫人没有生育便去世了;继娶进来的第二位嫡妻是定王府奉恩将军毓长的第四女,人称“四格格”。这位继配夫人先生下一子名为润良,又生下一女,即后来的“皇后”婉容,“四格格”则因产褥热病逝;接下来继娶的第三位嫡妻是和硕睿敬亲王魁斌的第一

——————————

①关于布特哈八旗,可参见韩狄:《清代入旗索伦部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女,人称“大格格”,但是这位夫人身体不好,刚过门没多久便故去;最后继娶的第四位嫡妻是定王府多罗敏达贝勒毓朗的第二女,名恒香,字仲馨,人称“二格格”,她是第二任夫人“四格格”的嫡堂妹,为荣源生下了幼子润麒。①

[入宫背景与性格]

多罗敏达贝勒毓朗是晚清“二王三贝勒”之一,也是晚清的“开明王公”之一。他的七个女儿中有数位均在清末民初积极参与女性沙龙,以“开明”且“西化”而知名。同时,荣源自己的性格也比较“开明”“新潮”,又处于清末的大环境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婉容会有比较西化的生活方式。

同时,多罗敏达贝勒毓朗与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涛关系极好,这应该是载涛支持婉容的直接原因。至于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其家族与婉容家族也有姻亲。荣源的第一位嫡妻博尔济吉特氏是大学士琦善的曾孙女,她的祖父叫恭筐,而祖母就是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的三姑母。这样算来,婉容是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亲姑姑的外曾孙女,这可能也是端康太妃(温敬皇贵妃)支持婉容的一个原因。

[其他]

根据郭布罗氏谱牒的记载,婉容的高祖父阿勒锦的嫡妻为布特哈正白旗倭勒氏高喀鼐之女,阿勒锦的嫡母则是高喀鼐之妹,阿勒锦之子即婉容的曾祖父长顺的两任嫡妻,则都是高喀鼐的曾孙女。这样连续三代与同一家庭联姻,或许是边疆少数民族高层的普遍现象,但是这也无疑增加了后裔继承遗传病的概率。根据当时人的记录,荣源本人即有轻微的精神疾病,“这似乎也是后来婉容患上精神疾病的远因。

——————————

①此段郭布罗氏谱系,整理自《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黑水郭氏世系录(外十四种)》《郭氏家乘六种》《爱新觉罗宗谱》。

②谨按,关于荣源的精神疾病问题,溥佳曾在《溥仪出宫前后琐记》中提到:“荣源平素有些轻微的精神病。”见文安主编:《清宫轶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另外,“皇后”婉容的精神疾病其实在天津静园时期已经显露,只是当时病情较轻而已。如孟克布音在《蒙古那王府邸历史生活纪实》一文中提到:“(那王的长孙女)由那王主持嫁与荣源之子润良为妻,并赴天津就亲……后来因长期伺候婉容皇后的精神病,不能回家,终因抑郁而亡。”可参见孟克布音:《蒙古那王府邸历史生活纪实》,《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第三节“淑妃”文绣

[家族背景]

文绣出身廷弼系额尔德特氏,此系的入旗始祖名为廷弼,原为蒙古喀喇沁部人,归入八旗后被编入镶黄旗蒙古,其家族在乾隆年间因廷弼的玄孙和瑛而发迹。和瑛,号太莽,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任主事、按察使、布政使、侍郎、巡抚、尚书等职,最后以兵部尚书授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上书房总谙达,得谥简勤,是一代名臣。和瑛第三子名为壁昌,仕至两江总督、内大臣,得谥勤襄。壁昌之子恒福,仕至直隶总督,得谥恭勤。璧昌之孙、恒福之侄锡珍,为同治七年进士,仕至吏部尚书、都统。这种四世一品的门第,使得这一支额尔德特氏成为清中后期的名门之一,与旗人世家有着复杂的姻亲关系。例如,恒福的两位女儿嫁给肃王府的小宗,其中一位的夫君就是知名文人盛昱;恒福之弟同福的女儿则嫁给荣王府的奉恩镇国公溥楣;锡珍的女儿则嫁给庄王府的不入八分辅国公溥纲。这几位嫁到王公之家的女性都颇有文化,诗词字画样样精通,由此可见额尔德特氏一门的门风教养。①

[家庭情况]

与家族整体的门第相比,文绣本支的情况则有些微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根据通说,文绣是同福之子吏部尚书锡珍的孙女,而实际上,根据大量额尔德特氏的《齿录》证明,文绣并不是锡珍的孙女,而是锡珍的嫡堂弟理藩院员外郎锡璋的孙女。富察敦崇在《皇室见闻录》内也提到:“淑妃乃司员锡璋之孙女,尚书锡珍之侄孙女。锡璋、锡珍乃同祖兄弟,皆总督璧良之孙也。”②

锡璋,为直隶总督恒福的第二子,监生出身,仕至理藩院员外郎,生有二子一女,第一子名为端恭,第二子名为端敬,独女则嫁给正蓝旗觉罗候补通判成翔。文绣即是端恭的女儿。

——————————

①本段额尔德特氏谱系,整理自《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乙未科会试同年齿录》《同治庚午科直省乡试同年齿录》《光绪八年壬午科顺天乡试同年齿录》《同治七年会试同年齿录》《末代皇妃文绣的一生》《爱新觉罗宗谱》。

②富察敦崇:《皇室见闻录》,民国写本,首都图书馆藏。

根据额尔德特氏后裔的说法,文绣的父亲端恭性格比较懦弱,安分守己,“年未花甲即死”,只仕至主事。其原配博尔济吉特氏生有一女,这个女儿因生得又黑又胖,人称“黑大姐”。继配是民人蒋氏,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乳名大秀,即文绣;二女儿乳名二秀,即文绣的妹妹文珊。①

[入宫背景与性格]

文珊生下来没几年,端恭就病故了。根据额尔德特氏后裔所说,端恭自己一家和几个堂房,除了个别家之外,都是声色犬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之徒。仕宦上不如意,家族里房头多,又与豪门望族有复杂的姻亲,这使得其一支逐渐入不敷出,特别是在清帝退位之后,更是每况愈下。端恭去世后没几年,家族正式分家,蒋氏作为一位寡妇带着三个女儿度日,本来就已经很艰难,又被自己的娘家兄弟骗走了相当一部分钱财,面临“山穷水尽”的地步,蒋氏只能带着三个女儿做“挑花活”来维持生计。1916年7月,文绣在蒋氏的支持下,开始在北京花市私立敦本小学上学。这种截然不同的家境与成长环境,也形成了婉容和文绣完全不同的性格。②

文绣得以被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洵推荐入宫,实际上主要是其福晋的缘故。郡王衔多罗贝勒载洵载洵的嫡福晋是碧鲁氏长霖的二孙女,而文绣嫡堂叔祖锡珍的夫人则是长霖的第三女。当时的遗老胡嗣瑗曾在其日记中

——————————

①谨按,关于文绣自己小家庭的情况,最为翔实的记录即是傅嫱:《末代皇妃文绣的一生》(载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五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作者傅嫱是文绣的本家侄女,所以对于文绣家庭的记载十分丰富。但是,其中也有不少错误。比如,文中将端恭记为锡珍之子,并说锡珍的幼子华堪是端恭的亲弟弟。实际上,根据锡珍的遗折,锡珍有子仲桑、华堪,端恭只是他的嫡堂侄而已。只不过当时流行家族大排行,端恭和华堪作为堂兄弟一起入行,所以被误认为是亲兄弟。另外,文中还说华堪是清代最后一位吏部尚书。其实清代最后的一位吏部尚书是山西人李殿林。根据《贵胄学堂同学录》的记录,华堪生于光绪壬午年,即光绪八年。清帝退位的时候他只有三十一岁,以这个资历而言不大可能担任尚书。何况贵胄学堂是光宣时期创立的,那时候华堪的职官只是“民政部候补员外郎”而已,基本不可能短期内升为尚书。这种错误应该是其家后裔将华堪和锡珍的信息串记所致。

②谨按,端恭一家的具体情况可能远比已知的要复杂。按照傅嫱的说法,文绣的母亲蒋氏出身民籍汉人,是端恭的续弦。从习惯上讲,旗人世家并不歧视继妻,世家子的继妻经常依然出自名门世家,而且与原配一样,继妻的娘家也会与新郎的家庭深入往来,互相维系。但是,文绣的母亲蒋氏的娘家一直缺乏存在感,似乎与文绣一家也不太来往。这至少说明蒋氏的娘家可能门第极其普通,甚至有可能蒋氏根本就是端恭的妾室。总之,文绣的母亲蒋氏的这种特殊情况,或许是文绣幼年生活困苦的一个重要因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