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仔小说网

旺仔小说网>食骨记火锅德化坪埔 > 成都府兔骨酱匠人情(第1页)

成都府兔骨酱匠人情(第1页)

一、酱坊香浓,骨藏遗憾

南宋成都府的盛夏,总带着一股湿热的气息。街巷里的梧桐树撑开浓密的枝叶,遮挡住炙热的阳光,蝉鸣声此起彼伏,与街坊的谈笑声、小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热闹而鲜活。在城西的巷口,有一家老字号酱菜铺——“刘记酱菜”,铺子门口挂着一块发黑的木招牌,上面刻着“刘记”二字,虽不显眼,却透着岁月的厚重。铺子里飘出的酱香味,混着花椒的麻香,能飘出半条街,引得路过的行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深吸一口这独特的香气。

铺子里,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正站在灶台前,手里握着一根长勺,小心翼翼地搅动着锅里的酱。老者头发花白,梳成一个简单的发髻,穿着一件灰色的粗布短衫,袖口沾着些许酱渍,脸上布满了皱纹,却透着一股专注的神情——他就是酱菜铺的掌柜刘老栓。灶台旁堆着几个巨大的酱缸,缸口用纱布盖着,里面酿着不同种类的酱菜,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酱香,让人垂涎欲滴。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沿着城西的街巷慢慢行走。自离开泉州港后,他便一路西行,来到了成都府。这座城市与泉州港截然不同——少了几分海洋的壮阔,多了几分巴蜀的温润,连食物的味道,都带着浓郁的酱香与麻香。他怀里的银汤勺,自记录下鱼骨架粥的食谱后,便又恢复了沉静,却在靠近刘记酱菜铺时,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泛出一层淡淡的棕褐色光晕,像极了酱缸里的颜色,与之前遇到的深蓝色、淡青色光晕都截然不同。

“老丈,这兔骨酱怎么卖?”陈墨走进铺子,笑着问道。铺子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酱菜,有豆瓣酱、辣椒酱、萝卜干,还有用陶罐装着的兔骨酱,罐口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刘记兔骨酱”五个字。

刘老栓抬起头,看到陈墨,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温和:“客官是外乡人吧?听口音不像咱们成都府的。这兔骨酱,二十文钱一罐,刚熬好没多久,还带着热乎气,你买点尝尝?”说着,他从货架上拿起一罐兔骨酱,递给陈墨。

陈墨接过陶罐,打开盖子,一股浓郁的酱香混合着花椒的麻香扑面而来。酱呈深褐色,里面隐约能看到细小的兔骨碎,看起来格外诱人。他用指尖蘸了一点酱,送进嘴里——酱的醇厚与兔骨的鲜香在口腔里散开,还有一丝恰到好处的麻香,刺激着味蕾,让人回味无穷。可就在这时,那股麻香里,突然透出一丝说不清的遗憾,像未完成的心愿,藏在酱的鲜香里,让人心里一沉。

陈墨下意识摸向怀里的银汤勺,指尖刚触到勺身,就感觉到一阵明显的颤动,紧接着,勺身泛出一层明亮的棕褐色光晕,在勺面上映出一个模糊的身影。他屏住呼吸,仔细看向银汤勺——那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穿着一件蓝色的粗布短褂,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正站在酱缸旁,手里拿着一根长勺,小心翼翼地搅动着缸里的酱。青年面容清秀,眼神里满是专注,还带着几分对未来的期待。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小陶罐,里面装着一些酱曲,旁边还有一张纸,上面写着“改良兔骨酱配方”几个字。

“师父,您尝尝我新熬的兔骨酱,加了点新的酱曲,是不是比以前更鲜了?”青年拿着一个小碗,里面盛着一些兔骨酱,递到刘老栓面前,声音里满是期待。

刘老栓接过小碗,尝了一口,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错不错,阿柱,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咱们刘记的酱就能卖到临安去了。”

青年听了,笑得更开心了,眼神里满是憧憬:“师父,等咱们的酱卖到临安,我就再改良几种新口味,让更多人知道咱们刘记的酱菜!”

银汤勺的光晕慢慢暗下去,陈墨握着勺身的手却有些发紧。他抬头看向刘老栓,只见他正拿着一个小陶罐,轻轻摩挲着,眼眶微微泛红,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老丈,您这兔骨酱,熬得真是特别,酱香浓郁,还带着花椒的麻香。”陈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只是这酱里,似乎还藏着别的味道,像是……像是未完成的心愿。”

刘老栓身子一僵,缓缓抬起头,看向陈墨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又有几分躲闪:“客官是个细心人……那是我徒弟阿柱的心愿。阿柱走了,可这酱里的味道,却像他还在一样。”

二、师徒情深,曲藏后院

刘老栓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陈墨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他看着刘老栓泛红的眼眶,轻声说:“老丈,要是您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阿柱的事?”

刘老栓点了点头,拿起一个小板凳,示意陈墨坐下,然后慢慢说起了阿柱的故事——阿柱是他三年前收下的徒弟,父母早逝,独自一人来到成都府谋生。刘老栓见他老实本分,又对酱菜制作很感兴趣,便收留了他,教他做酱菜的手艺。阿柱学得很认真,尤其是在熬制兔骨酱方面,天赋极高,没多长时间就掌握了诀窍,还总想着改良配方,让刘记的酱菜更受欢迎。

“阿柱这孩子,心思活络,还特别孝顺。”刘老栓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他总说,要把咱们刘记的酱卖到临安去,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手艺。去年夏天,成都府下了一场大雨,连续下了好几天,城西发了大水,水都快淹到屋檐了。我这铺子里的酱缸都被冲倒了,里面的酱和酱曲都顺着水流走了。阿柱看到后,想都没想就跳进洪水里,去抢救我家祖传的酱曲罐。那罐酱曲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已经有几十年了,是咱们铺子里的宝贝。可谁知道,洪水太大,阿柱抱着酱曲罐,被洪水冲得越来越远,我眼睁睁看着他消失在洪水里,却什么也做不了……”

刘老栓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破旧的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块蓝色的粗布碎片,上面还沾着些许酱渍:“这是阿柱当时穿的衣服上的碎片,是后来洪水退了,我在河边找到的。有人说,看到阿柱被冲走的时候,还紧紧抱着酱曲罐,喊着‘不能丢了师父的东西’……”

陈墨看着那块粗布碎片,心里满是敬佩——阿柱不仅是个有天赋的酱菜匠人,更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了保护师父的祖传酱曲,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想起银汤勺里阿柱专注熬酱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暖又酸:“老丈,阿柱生前,有没有说过要改良兔骨酱的配方?他有没有留下什么关于新配方的东西?”

刘老栓点了点头,眼神里露出几分遗憾:“阿柱生前总说,要改良兔骨酱的配方,还说找到了一种新的酱曲,能让酱的味道更鲜。他说,等配方改良成功了,就跟我一起把酱卖到临安去。可他还没来得及把新配方做出来,就……”刘老栓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老丈,我或许能帮你找到阿柱留下的新配方。”陈墨的眼神很坚定,“我这把银汤勺,能映出藏在食物里的魂灵。刚才我尝兔骨酱的时候,勺子里映出了阿柱的身影,他身边放着一个小陶罐,里面装着新的酱曲,还有一张写着改良配方的纸。说不定,银汤勺能帮我们找到阿柱留下的酱曲和配方。”

刘老栓愣了愣,随即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真……真的吗?你真的能找到阿柱留下的酱曲和配方?”

“我试试。”陈墨说着,拿起勺子,蘸了一点兔骨酱,靠近银汤勺,勺身再次泛起明亮的棕褐色光晕,这次映出的画面更清晰了——阿柱正蹲在酱坊后院的一棵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个小陶罐,小心翼翼地把陶罐埋进土里,然后用石头在旁边做了个记号。他嘴里还念叨着:“师父,等我把新酱曲研制成功,就给您一个惊喜,咱们一起把刘记的酱卖到临安去。”

陈墨赶紧把银汤勺里的画面告诉刘老栓,还凭着记忆,画出了老槐树的位置和石头记号的样子:“阿柱把新酱曲埋在了后院的老槐树下,旁边还有石头做的记号,您赶紧去找找!”

刘老栓激动得站了起来,双手微微颤抖:“是后院的那棵老槐树!阿柱经常在那棵树下琢磨新配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这就去后院找!”

刘老栓带着陈墨来到酱坊后院。后院不大,里面种着一棵老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下还放着几个废弃的酱缸。刘老栓按照陈墨说的,在老槐树下仔细寻找,很快就找到了那个石头记号。他蹲下身,用手刨开泥土,没一会儿,就挖出了一个小陶罐——陶罐是普通的粗陶罐,上面刻着一个“柱”字,显然是阿柱特意做的标记。

刘老栓打开陶罐,里面装着一些深褐色的酱曲,还放着一张折叠的纸。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纸,上面是阿柱的字迹,写着“改良兔骨酱配方”,详细记录了新酱曲的制作方法和兔骨酱的改良步骤,末尾还写着“愿师父能将此配方传承下去,让刘记的酱香飘满大宋”。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刘老栓抱着陶罐和纸,眼泪掉了下来,声音里满是欣慰,“阿柱,你的心愿,师父帮你完成了。”

三、改良配方,魂释匠心

当天下午,刘老栓按照阿柱留下的配方,开始制作新的酱曲。他在酱坊里支起一口小锅,按照配方上的要求,加入面粉、黄豆、花椒等原料,小心翼翼地搅拌、发酵。陈墨在一旁帮忙,看着刘老栓专注的神情,仿佛看到了阿柱生前琢磨新配方的模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