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南羹香,骨藏悲壮
南宋建康城的深秋,总带着一股肃杀的寒意。城墙上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守城的宋兵穿着单薄的铠甲,手持兵器,眼神警惕地望着远方,随时防备着元兵的进攻。城南的街巷里,行人寥寥,大多行色匆匆,只有一家小小的羹铺,还冒着热气——那是李记羹铺。
羹铺的门脸不大,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布幌子,上面写着“李记鸡骨羹”五个字,被风吹得微微发颤。铺子里,一位三十多岁的妇人正站在灶台前,手里握着一根长勺,不停地搅动着锅里的鸡骨羹。妇人穿着一身素色的布裙,头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脸上没有过多的妆容,却透着一股坚毅的神情——她就是羹铺的掌柜李娘子,赵义的妻子。
灶台旁堆着几根老母鸡骨,旁边放着几个陶罐,里面装着笋干、香菇等食材。锅里的鸡骨羹咕嘟咕嘟冒着泡,香气混着淡淡的药香,飘出铺子,吸引着守城的宋兵和路过的百姓。李娘子一边熬羹,一边时不时望向城门的方向,眼神里满是牵挂,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壮。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沿着城南的街巷慢慢行走。自离开成都府后,他便一路东行,来到了建康城。这座城市与成都府截然不同——少了几分巴蜀的温润,多了几分战乱的肃杀,连食物的味道,都带着一股悲壮的气息。他怀里的银汤勺,自记录下兔骨酱的食谱后,便又恢复了沉静,却在靠近李记羹铺时,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泛出一层淡淡的暗红色光晕,像极了鲜血的颜色,与之前遇到的棕褐色、深蓝色光晕都截然不同。
“娘子,来碗鸡骨羹。”陈墨走进铺子,笑着问道。铺子里的桌椅很简单,却收拾得干净,墙角还放着几个木桶,里面装着给守城宋兵准备的羹。
李娘子抬起头,看到陈墨,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坚定:“客官是外乡人吧?听口音不像咱们建康城的。这鸡骨羹,不要钱,你要是饿了,就坐下喝一碗,暖暖身子。”说着,她从锅里舀了一碗羹,端到陈墨面前。
陈墨接过碗,碗里的鸡骨羹呈淡黄色,里面漂浮着笋干和香菇,几块老母鸡骨沉在碗底,香气扑面而来,还带着一股淡淡的药香,让人瞬间觉得暖了几分。他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羹送进嘴里——羹的清鲜与鸡骨的鲜香在口腔里散开,笋干的脆嫩和香菇的醇厚完美融合,还有一丝淡淡的药香,是李娘子特意加入的补气药材,让人喝完后浑身充满力气。可就在这时,那股清鲜里,突然透出一丝悲壮,像义士赴死的决绝,藏在羹的香气里,让人心里一沉。
陈墨下意识摸向怀里的银汤勺,指尖刚触到勺身,就感觉到一阵明显的颤动,紧接着,勺身泛出一层明亮的暗红色光晕,在勺面上映出一个模糊的身影。他屏住呼吸,仔细看向银汤勺——那是个三十多岁的壮汉,穿着一身布衣,身材高大,面容刚毅,手里握着一把大刀,正站在城门上,对着身边的宋兵喊道:“兄弟们,元兵想破我们的城,没那么容易!我们一定要守住建康,守住百姓!”
“赵大哥,我们都听你的!”身边的宋兵齐声喊道,声音里满是坚定。
壮汉回头,看向城下的方向,那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李娘子,她手里提着一个食盒,正朝着城门走来。壮汉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容,对着李娘子喊道:“娘子,你怎么来了?城上危险,快回去!”
李娘子走到城楼下,举起食盒,笑着说:“我给你和兄弟们熬了鸡骨羹,喝了有力气杀元兵!你们一定要好好的,我在铺子里等你们回来。”
壮汉接过食盒,对李娘子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牵挂:“娘子放心,我一定会守住建康,早点回去陪你。”
银汤勺的光晕慢慢暗下去,陈墨握着勺身的手却有些发紧。他抬头看向李娘子,只见她正拿着一个空碗,轻轻摩挲着,眼眶微微泛红,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娘子,您这鸡骨羹,熬得真是特别,清鲜可口,还带着一股力量。”陈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只是这羹里,似乎还藏着别的味道,像是……像是义士的悲壮。”
李娘子身子一僵,缓缓抬起头,看向陈墨的眼神里带着几分惊讶,又有几分躲闪:“客官是个细心人……那是我丈夫赵义的心愿。赵义走了,可这羹里的味道,却像他还在一样。”
二、义士遗志,粮藏地窖
李娘子的话,像一块石头投进陈墨心里,泛起层层涟漪。他看着李娘子泛红的眼眶,轻声说:“娘子,要是您不介意,能不能跟我说说赵义大哥的事?”
李娘子点了点头,拿起一个小板凳,示意陈墨坐下,然后慢慢说起了赵义的故事——赵义原是建康城的捕快,为人正直,武功高强,深受百姓的爱戴。去年秋天,元兵大举进攻建康城,守城的宋兵寡不敌众,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赵义看到后,心急如焚,便召集街坊邻里,组成了一支义兵,加入到守城的队伍中。
“赵义每天都守在城门上,几天几夜都不休息。”李娘子的声音带着哽咽,“我心疼他,就每天熬好鸡骨羹,送到城上给他和兄弟们喝。他总说,喝了我熬的羹,浑身都有力气,杀元兵更有劲了。可谁知道,城破那天,元兵突然发起猛攻,城门很快就被攻破了。赵义为了掩护百姓撤退,带着义兵和元兵拼命厮杀,最后被元兵砍伤,倒在了城门下。他死前还在喊‘要守住建康,守住百姓’,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把大刀……”
李娘子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染血的布衣碎片,上面还能看到刀痕:“这是赵义当时穿的衣服上的碎片,是后来百姓从城门下找到的。我把它带在身上,就像赵义还在我身边一样。”
陈墨看着那块染血的布衣碎片,心里满是敬佩——赵义不仅是个正直的捕快,更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义士,为了守护建康城和百姓,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想起银汤勺里赵义站在城门上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敬又痛:“娘子,赵义大哥生前,有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东西?比如粮食或者武器之类的,能帮到守城的宋兵和百姓的?”
李娘子点了点头,眼神里露出几分希望:“赵义城破前几天,跟我说,百姓们把家里的粮食都托付给了他,怕被元兵抢走。他说他把粮食藏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等战事平息了,就把粮食分给百姓。可他还没来得及告诉我粮食藏在哪里,就……”李娘子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娘子,我或许能帮你找到粮食。”陈墨的眼神很坚定,“我这把银汤勺,能映出藏在食物里的魂灵。刚才我喝鸡骨羹的时候,勺子里映出了赵义大哥的身影,或许,它能帮我们找到粮食的下落。”
李娘子愣了愣,随即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真……真的吗?你真的能找到赵义藏的粮食?”
“我试试。”陈墨说着,拿起勺子,舀了一勺鸡骨羹,靠近银汤勺,勺身再次泛起明亮的暗红色光晕,这次映出的画面更清晰了——赵义正蹲在羹铺的地窖里,手里拿着一个火把,小心翼翼地把一袋袋粮食堆放在地窖的角落。地窖的墙壁上,有一个隐蔽的暗格,赵义把几袋最重要的粮食放进暗格里,然后用石头把暗格封住,嘴里还念叨着:“娘子,等我回来,就把这些粮食分给百姓,让大家都能吃饱饭,一起守住建康。”
陈墨赶紧把银汤勺里的画面告诉李娘子,还凭着记忆,画出了地窖的位置和暗格的样子:“赵义大哥把粮食藏在了羹铺的地窖里,还有几袋重要的粮食放在了墙壁的暗格里,您赶紧去找找!”
李娘子激动得站了起来,双手微微颤抖:“是铺子里的地窖!赵义以前总说地窖很安全,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这就去地窖找!”
李娘子带着陈墨来到羹铺的地窖门口。地窖的门是木质的,上面落满了灰尘,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打开过了。李娘子推开地窖门,一股淡淡的粮食气息扑面而来。地窖不大,里面堆着一些杂物,墙壁上果然有一个隐蔽的暗格。
李娘子走过去,用石头撬开暗格,里面整齐地堆着几袋粮食,还有一些武器。她又在地窖的角落里找到了其他的粮食,加起来足足有几十袋。“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李娘子抱着粮食袋,眼泪掉了下来,声音里满是欣慰,“赵义,你的心愿,我帮你完成了。”
三、分粮济民,魂释忠义